曹妃甸区以精准贴心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承接项目转移,确保“接得住”“留得下”
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如忠早早便登上开往北京的高铁。
“招商引资,就是要‘大步快跑’,只有多跑几趟路、与客商多见几次面,才能尽快促成项目落地。”李如忠说,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作为京冀跨区域共建省级协同发展示范平台的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为曹妃甸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多做一些事情、多尽一份力量。
以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为目标,曹妃甸区坚持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交通协同、社会协同一体推进,不断做优承载平台,提升吸聚能力。自2014年以来,全区共实施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68.81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发展桥梁纽带
2014年7月,京冀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决定在产业、交通等7方面不断加强协同合作;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明确提出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2018年6月,京冀两地签署《进一步加强京冀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8—2020年)》,提出从10个方面加快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便承担起桥梁纽带和产业平台作用,大家以‘京曹两地跑’的工作常态,加快推动曹妃甸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产业项目转移。”李如忠说,特别是今年北京市还将“着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该示范区管理机构获批后,京冀两地按照“示范区管委会+建设指挥部”模式,创新性地开启了共建共管机制,河北选派干部任职、北京选派干部挂职,与唐山市相关部门及曹妃甸各产业园区建立对接联系制度,实现两地干部交流学习良性互动。
“挂职不是来歇脚,而是要做实做强产业链群精准招商、重大协同项目跑办、京唐企业双向服务。”这是北京挂职干部的共识。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向该示范区选派挂职干部6期33人。
让北京挂职干部与唐山干部拧成“一股绳”,机制创新是保障。除共建共管机制外,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还建立有效会商机制,京冀两地高层领导一年至少组织一次互访,就示范区共建问题把关定向;两地分管领导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会商,就示范区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两地确定一名政府副秘书长开展协调联络工作。
聚焦产业转移,该示范区还建起政策共引机制,两地职能部门共同携手,有效推行北京企业整体搬迁曹妃甸工商注册“落地签”模式,即保留企业原名称不变,只需变更注册地址。这不仅让京津企业节约了注册落户时间,还保留了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
由首钢集团、曹妃甸发展集团分别代表北京、河北,共同出资组建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全面参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由首钢基金发起设立曹妃甸发展基金,一期10亿元已投资唐曹高速、北京友谊医院与曹妃甸工人医院共建合作医院等3个项目……两地政府合作带动了企业和社会组织上的协同,推动基础共建。
这样一个共建共管的平台,优势在于招商共赢。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梳理掌握北京二环内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北京市属国企向外疏解情况,并以重点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与曹妃甸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各园区招商局、驻外招商组的协作协同,组成混编招商组,加强与央企、京企对接,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活动。近年来,该示范区先后联合曹妃甸区举办大型招商活动80多场次,走访京企、央企150余家,吸引了一大批项目签约落地曹妃甸区。
承接项目转移,产业协同步伐不断加快
春节前夕,中关村e谷(曹妃甸)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梁巧莉格外忙碌。
“去年4月,中心在曹妃甸区揭牌成立,当年就有8家企业入驻。”梁巧莉介绍,中关村e谷起源于北京中关村,主要为科技企业提供产业咨询、政策咨询、投融资等服务,“随后,又有2家企业入驻。我们在曹妃甸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入驻面积已达3000平方米。”
中关村e谷(曹妃甸)科技创新中心是曹妃甸区面向高科技领域成功招引的北京项目。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下,曹妃甸区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结合自身产业链发展,不断加快产业协同步伐。
“随着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委会获批,《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以及曹妃甸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总体规划获批,曹妃甸区围绕打造石化、木材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力承接京津产业和项目转移。”曹妃甸区发改局负责人焦志伟说。
“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并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而是要在对接中不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寻找转型方向。”焦志伟说,如今,随着产业需求的调整,曹妃甸区又将目光放在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高科技等新兴产业上。
针对已落户的26家央企、16家北京市属国企,曹妃甸区继续深挖其再投资意向,引导钢铁深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氢能等产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同时,全面梳理跟踪在谈、签约、落地项目情况,建立信息台账,实施分类动态管理,持续优化更新项目信息库,对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加大对接跑办力度,推动项目签约落地。
锚定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目标,曹妃甸区加强与中关村及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与京津共建一批科技研发平台、中试平台、产业化平台。同时,以共建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搭建数字化产业协同发展承接平台,建设转化基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深入推进“京津研发、曹妃甸产业化”。
与此同时,曹妃甸区还在积极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京津游客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京唐城际铁路南延工程实施,加强与北京空港、陆港以及天津港在航线开通、自贸政策联动、通关便利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深化与北京安贞、友谊、妇产和天津肿瘤医院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引进京津企业,确保“接得住”“留得下”
把京津企业引进来不是目的,确保能够“接得住”“留得下”才是关键。为此,曹妃甸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精准、贴心的服务,助力京津转移企业安心落户发展。
金隅天坛(唐山)木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受益企业之一。
“多亏审批‘绿色通道’,我们仅用3个月就办完了海域使用权手续,实现了早建成早投产。”日前,看着高效运转的生产线,该公司副经理李世胜赞叹不已。
据了解,曹妃甸的大量建设用地为填海造地,企业建设项目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前,必须先行取得海域使用权。“以前,办理海域使用权需要省级部门审核,手续环节多、流程长。”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域海岛管理科负责人李倩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曹妃甸区争取到了海域使用权审核委托下放,实现了海域使用权审核申报“零等待”。
针对京津企业跨区域迁移“两地申请、多次跑”的问题,曹妃甸区行政审批局专门设置京津冀企业服务专窗,与京津建立流转联办机制,企业在线上提出申请,可实现“一次不用跑”无感迁移,符合条件的还可保留企业原名称。
为提升审批效率,曹妃甸区行政审批局还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经营主体登记、迁移、歇业、注销等制度,推进“证照联办”“一证多址”和涉企经营“一件事一次办”,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审批和“不见面”审批等做法,有效解决了关联事项申请材料复杂多样、审批流程繁琐等诸多问题。
在积极推动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同事同标”改革中,曹妃甸片区率先开展“一窗办、自由办、承诺办”试点工作,北京政务服务自助机在该片区率先投入使用,可办理北京政务服务事项179项。同时,在曹妃甸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唐山企业服务中心开辟跨省通办专区,设置北京政务服务办理终端,可实现在曹妃甸片区办理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记者 王育民 通讯员 卢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