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博物馆的“晋级”密码-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 正文

探寻博物馆的“晋级”密码

2024-08-28 09:17:44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至手机

原标题:第五批全国二、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布,我省18家博物馆晋级

探寻博物馆的“晋级”密码

上图:3月20日在冀州博物馆拍摄的卧式人面鱼形陶俑。下图:3月20日在冀州博物馆拍摄的三彩划花牡丹纹腰圆枕。本稿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史晓多摄

8月23日,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二、三级博物馆评估结果,我省正定博物馆、迁安市博物馆、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邺城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献县博物馆、冀州博物馆、曲周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三级博物馆。

这些晋级的博物馆有何特色?对于我省进一步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哪些启示?在“文博热”持续发酵的当下,博物馆又当如何持续发力更好服务公众?记者探访了这些博物馆,探寻其中的宝藏奥秘和“晋级”密码。

小馆藏有“大乾坤”

初秋的正定古城游人如织,鼎鼎大名的隆兴寺外,相距不过百米,便是正定博物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故事、元曲作家白朴的创作经历、梁思成夫妇考察正定古建筑的成果、正定古城保护成果展示……博物馆内浓浓的文化气息,引得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

走进“瓷韵华章”瓷器展厅,这里共展出80余件(套)瓷器,品类十分丰富,既有故宫博物院拨交的“大清道光年制款”粉彩瓷碗等23件展品,又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拨交的龙泉窑缠枝花纹瓷碗等3件展品,喜欢瓷器的游客,弯下腰认真地欣赏着玻璃展柜内的藏品。

“我们的博物馆开馆时间不算太长,但是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物均有收藏。”副馆长祁彦利告诉记者,正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有效保护下呈现出鲜活的状态,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能够迅速而直观地形成对正定古城的整体认识。

记者在这些晋级的博物馆采访时发现,尽管馆藏数量和场馆体量无法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但不少地方博物馆立足当地文物,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让人们看到了“小馆”里同样有大乾坤,也找到了这些博物馆“升级”的密码。

“博物馆呈现的历史脉络很清晰,时间线也很完整,藏品非常精美。”记者不久前在邺城博物馆采访时,偶遇两位河南游客,他们对博物馆的展陈赞叹不已。邺城博物馆副馆长王月介绍,博物馆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8件(组),全面展示了六朝古都邺城的历史遗韵。

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除了场馆设施、馆藏数量等硬件外,还有藏品管理、学术研究等评价标准,而对于自身科研力量有限的博物馆来说,借智借力成了搞好馆藏研究的重要路径。记者了解到,近年我省县市博物馆不断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在馆藏文物、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让自身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专注做到“专而特”

在邢台市内丘县,有一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邢窑遗址博物馆。步入展区,凌空而建的钢架环廊和如星辰般闪亮的点点灯光,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低头向下看,充满沧桑感的古窑炉映入眼帘。

“我们的博物馆是以邢窑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馆内展示的是2012年经考古发掘出土的邢窑窑炉等重要遗迹。”邢窑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李建华介绍,邢窑素有“中华白瓷鼻祖”的美誉,为了让游客体验邢白瓷魅力,博物馆有专门体验区,游客除了参观学习,还可以动手体验邢白瓷烧制技艺。

我省晋升的这18家博物馆中,不乏邢窑遗址博物馆这样专业、有特色的场馆。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通过北朝墓群中皇室贵胄墓葬的陶俑、瓷器、壁画、墓志等5000余件(套)文物,诠释了东魏北齐“走向隋唐”的主题;燕山大学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全景展示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沧海碣石·秦皇行宫”主题展览,带领游客体验大秦帝国行宫的宏伟气派;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作为一家依托直隶总督署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清代省级衙署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冀州博物馆序厅,一块块类似纱帐的电子屏幕,构成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些屏幕以声光电的形式,再现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分布范围,展示了九州文化的深厚内涵,科技感十足。参观者置身其中,可以沉浸式了解天下九州的过往千年。”冀州博物馆馆长刘长雨介绍。

“我们的博物馆加大了科技投入,增设了不少高科技场景。”在刘长雨的介绍下,记者打开冀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虚拟展览”栏目,滑动手指,造型古朴的青铜大鼎、复古建筑、原始人物可放大、可缩小,画面十分清晰,高科技助力让文物“活”了起来。

随着时代发展,部分博物馆展陈面积、设施、布局等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利用现代化展陈手段,大部分珍贵文物得到有效展示利用。采访中,不少博物馆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助力线上体验不断升级,让一些中小博物馆从“专而特”变身“美而精”。

开门办馆“活起来”

“我们新的社教活动开始报名啦!有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井陉窑文化学者,欢迎大家报名参加。”日前,保定市博物馆推出“枕上生花”——井陉窑戳印填彩陶艺暑期社教活动,旨在引导广大游客深入了解井陉窑的精湛技艺,学习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向公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诚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自2021年6月保定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以来,开展社教活动70余场,接待观众87万人次,日益成为集中展示保定历史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此外,很多博物馆还推出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让公众更加立体全面地认识历史,了解文化。8月17日,涿州市博物馆启动“打卡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秋季篇,该活动开设知识小课堂、创意体验课等,结合馆藏文物,向孩子们讲解秋季的由来及习俗,让孩子们亲手绘制五谷丰登画。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文物?如何更好地传承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我省博物馆有的开发多种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博资源“带回家”;有的坚持“开门”办馆,与各年龄段人群接轨,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服务,积极融入当地百姓生活。比如送展览下基层活动,通过“展板展示+讲解员解说”的方式,将流动展览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社会教育活动阵地向学校、社区、乡村拓展延伸,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流动博物馆”,让文博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河北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这次晋升的18家博物馆,体现了河北省开展国家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和全省“十佳博物馆”培育等创新工作的成效,对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全省国家二、三级博物馆数量的增加,使我省博物馆“大中小微”的架构更加完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记者 史晓多)

[作者: 史晓多  责任编辑: 王晓娟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