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擦亮世界级“自然名片” 守护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 正文

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擦亮世界级“自然名片” 守护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024-09-28 17:52:33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至手机

原标题: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

擦亮世界级“自然名片” 守护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9月15日,航拍下的南大港湿地。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仲秋时节,渤海之滨的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天蓝水碧,各种鸟儿觅食嬉戏,芦苇迎风摇曳,世界自然遗产地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自然名片”: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总面积达7500公顷,属于典型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

这里是“鸟儿天堂”:现有鸟类271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2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转站以及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每年经由该地的旅鸟种类达152种。2019年,该地观测到2万余只候鸟,2023年观测到10万余只,候鸟数量4年间增长了4倍。

今年7月2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由此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自此,沧州市也成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世界遗产”之城。

沧州市将以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9月15日,游客在南大港湿地观鸟亭欣赏美景。河北日报记者张昊摄

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修复湿地生态

9月20日,南大港候鸟栖息地里,茂密碧绿的芦苇丛中,数只苍鹭正在觅食;不远处的观鸟亭上,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

“随着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越来越多的鸟类爱好者和游客来这里打卡拍照,感受这里的魅力和神奇。”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肖棚译说。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位于河北沧州南大港产业园区的东北部,是重要的鸟类迁徙驿站和繁殖地。这片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湿地被当地人称为“大洼”。长期以来,周边上游河流下泄淡水汇聚在此,逐渐形成浅水沼泽地,随之又繁衍出各种动植物。

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食物种类、辽阔的水域让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拥有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

近年来,沧州市通过采取围堤清理、水系连通、大面积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改善提升鸟类栖息、繁衍生态环境。

2015年,沧州将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列入禁止开发区域。此后,当地开始全面清理湿地水面养殖,排查并迁出河道沿岸及湿地周边畜禽养殖户170余户。

2020年至2021年,沧州市实施了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08.8公顷,恢复了由水域—浅滩—生境岛组成的自然湿地结构,形成了适用于南大港湿地的“退养还湿+清淤拆堤+生境岛营造+灌丛隔离带构建”的模式。

2023年至2024年,沧州市又实施了南大港湿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今年春迁上百只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集群归来,选择在修复区栖息。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雁鸭类水禽在此安然栖息,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候鸟乐园。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南大港湿地环境持续向好,为水鸟的栖息和繁殖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以黑鹳和白鹤等为代表的数十种珍稀水鸟在湿地翩翩起舞,生态修复的成效逐步显现。

立足强化湿地保护修复,2024年,沧州市又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根据计划,南大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86.66公顷,其中湿地综合保护修复区59公顷,农田综合治理区319.04公顷。目前,项目正全面展开,预计2025年12月完工。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

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让鸟类“留下来”

9月20日,在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正实时记录着当天的鸟类数据和种类。

近年来,南大港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智慧保护”机制,建设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形成“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双轨制模式,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作出精细评估,适时调整管理策略,为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由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搭建,自2021年开始启用,该平台的AI声纹和影像识别功能是在河北省首次运用。该平台的建设属于南大港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界面,笔者看到,11个AI功能摄像头高速运行,实现区域监测和鸟类识别。同时,AI声纹监测系统,收集到了超18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保护区内的各种鸟类。

监测平台还可以按时间段自动生成“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和“物种监测热力图”。除了野生鸟类调查,还可协助进行气象、水温以及湿地气象、水文等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气象等相关信息。

“我们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能收录鸟的叫声,通过和系统内1569种鸟叫自动比对,判定鸟类品种。”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说,他们还安装了多个高清摄像头,由AI自动比对飞过监控探头的鸟类数量和品种。

同时,为了保护好这片湿地,保护区设立保护站点10处,配备巡护人员20人,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构成了有效的保护管理体系,基本能满足保护区保护、巡护等工作开展需要。

“我负责的这条巡护路线走上一次就要2个小时,一天要走5次。”48岁的保护区巡护员沈明俊说。他一边和笔者交谈,一边观察,并不时拿出手中的巡护终端机,记录下目前的巡护情况。作为保护区的巡护员,他的工作内容包括保护区卫生清理、火灾排查、打击盗猎行为、救助野生鸟类等。

保护区还大力开展野外巡护和鸟类监测。联合沧州师范学院、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2022年至2024年连续性鸟类调查及科研监测工作,并组织人员定点进行野外巡护,方便管理人员对调查数据及时进行分析。

整合资源,用好世界自然遗产“聚宝盆”

9月20日,笔者来到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展示中心看到,总建筑面积10631.82平方米的展示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展示中心计划总投资1.61亿元,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世界遗产地展示广场对外开放,通过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申遗过程和成果展示,以及鸟类标本展览、VR互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南大港湿地作为世界级候鸟栖息地的地位,持续增强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知名度。

“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候鸟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将河北的滨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推向世界舞台。”省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张建国在此次申遗成功的专访中表示,作为河北省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张名片,既充分体现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必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沧州南大港湿地此次申遗成功,也将为河北沧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与南大港湿地共同打造世界遗产片区、京津冀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为沧州市乃至河北省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模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以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契机,沧州市还全面整合资源,用好世界自然遗产“聚宝盆”。

沧州市充分把握沧州段大运河文化带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南大港鸟类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契机,进一步推广自然生态的湿地理念,努力塑造具有南大港特色的“大洼文化”品牌,挖掘和利用好世界遗产地的经济发展潜力。

同时,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优势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知名度,科学打造观鸟研学、湿地观光、湿地康养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努力将湿地周边建设成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综合经济发展区,进一步带动全域旅游和本地服务业发展。

此外,沧州市还将全面做好宣传推广,深入宣传好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果,认真总结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成功申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典型经验,推动南大港湿地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全省样板。

沧州市将深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进一步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活态传承、创新发展,让双“世界遗产”之城的魅力更为凸显。

“数说”南大港

■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概览

总面积7500公顷

现有鸟类271种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2种

每年经由该地的旅鸟种类达152种

2019年,该地观测到2万只候鸟,2023年观测到10万余只,候鸟数量4年间增长4倍

■ 生态修复

2020年至2021年,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08.8公顷

2023年至2024年,完成退养还湿200公顷,疏通河道15.5千米,3000公顷湿地焕然一新

■ AI智能监控

11个AI功能摄像头高速运行,实现区域监测和鸟类识别

AI声纹监测系统,收集超18万条声纹记录

■ 人工精细管护

设立保护站点10处

配备巡护人员20人

[作者:  责任编辑: 王晓娟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