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8.47万人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南水”送福来,衡水实现南水北调供水全覆盖
2014年6月7日,衡水市枣强县枣强森林公园土地沙化,湖泊面积萎缩。 高分湖北中心供图
2024年8月28日,衡水市枣强县枣强森林公园绿意盎然。 高分湖北中心供图
■ 采访地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地河北省衡水市
■ 受水情况
截至今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衡水市11个县市区及高新区、滨湖新区累计供水超14.96亿立方米,实现供水全覆盖,全市455万人受益。衡水市东南部的故城、景县、阜城、武邑、枣强等县,58.47万人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衡水,因水而生,因水得名。这里曾“九水绕城”,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自然因素影响,地上淡水资源逐渐减少,一些地方的地下水还含有大量的氟,不少人因长期饮用高氟水而患上氟斑牙。
2016年,衡水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水运行。随着水源逐渐置换,人们终于告别高氟水,喝上“幸福水”。
村村通“南水”
“同学们,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咱们现在喝的就是长江水。”9月19日,在枣强县张秀屯镇张秀屯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石秋菊老师正在给学生讲爱水、护水、节水常识,并着重介绍了关于南水北调的知识。
从2003年学校成立起,石秋菊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她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在校生382人。过去,学校用水全靠一口150多米深的水井,水又苦又咸。师生吃上“南水”后,水井随之封闭。
不仅学校用上“南水”,枣强县村村都用上了“南水”。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2015年底,枣强县先后在11个乡(镇)建起14座配水站。2019年10月,枣强县实现“南水”户户通,惠及全县553个行政村36.92万人。
中午时分,枣强县张秀屯镇张秀屯村原党支部书记高四东回到家,拧开水龙头,远道而来的“南水”哗哗流出,滋润着小菜园里的辣椒、黄瓜等蔬菜。
记者注意到,在菜园里,有一口盖着盖子的地井。高四东介绍,以前缺水吃,家家户户都有一口砖混水泥砌成的地井,用来存水。“现在24小时都能喝上清甜的‘南水’,不光地井‘退了休’,咱也再不用担心出现高氟水的问题了!”
“氟”去笑口开
曾经,衡水市不仅缺水,还饱受高氟水之苦。
“过去吃含氟高的地下水,村里人落下一嘴黄牙,严重的还会掉牙,出门都不敢开口笑。”景县苦水营村党支部书记付铁军介绍,该村因地下水含氟量是饮用水标准的3倍,口感苦涩,所以得名“苦水营”。“村民只要一露牙,别人就知道是哪个村的。不少村民都习惯抿着嘴说话,拍照时‘笑不露齿’。”付铁军说。
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负责人赫娜介绍,衡水辖区的东南部地区,位于渤海湾深层高氟地下水带,井水越深,氟含量越高。
来自故城、景县的调查显示,浅井水氟含量中位数为每升1.06毫克,深井水氟含量中位数为每升2.79毫克,部分井水氟含量高达每升5.15毫克,远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氟化物每升1.0毫克的限值。“长期摄入氟含量超标的地下水,会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赫娜介绍。
改水降氟,衡水各地想尽招数,比如采用药物除氟、浅井水与深井水混合饮用等办法,但效果并不理想。衡水辖区内,9个县2631个村不同程度受高氟水危害。
随着“南水”到来,2631个村“水”到病除,“氟”去福来。
在枣强县南水北调地表水厂,每天2万吨“南水”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后,流进千家万户。副厂长焦雪亮介绍,水厂会对水质进行日检、月检、年检等检验,结果显示,每升水的氟含量仅0.2毫克左右。
从2019年起,衡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开展饮水性氟中毒病情监测,对象为8岁至12岁的儿童。监测数据显示,该市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逐年下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崔逾瑜 刘天纵 杨千帆 河北日报记者 焦磊 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