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聚宝盆”
我省累计建设5400万亩高标准农田
2月9日,在宁晋县换马店镇东枣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宁晋县科优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义龙轻轻拨开土层,仔细察看小麦苗情。
“农田耕种条件好了,庄稼也长得好。”柳义龙说,县里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配齐了土地耕种当中的各种设施。他从种植、浇灌、打药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种粮越来越省劲了。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儿?
柳义龙细数变化:泥土路变成砂石路,大农机开进田里,通过农作物病虫监测站,随时监测农田苗情、墒情、病情、虫情,预测预报病虫发生种类及趋势。“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小麦玉米一茬接一茬,种粮底气更足了。”柳义龙说。
放眼全省,高标准农田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2024年,我省粮食总产量781.8亿斤,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连续9年超过740亿斤。河北粮食连年丰收的密码,就藏在“高配版”的良田里。
“我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制等考核内容,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产粮大县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河北粮食生产核心区。
次田变良田、劣地变沃土。我省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设、田间道路修建等措施,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安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54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9%。
2019年以来,我省每年重点支持10个左右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县年度建设规模均在5万亩以上。2023年,保定市纳入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计划利用3年时间,率先实现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2024年,我省推行高标准农田“以奖代补”项目,支持央企国企、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探索有效路径,共立项实施“以奖代补”项目达60万亩。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我省坚持节水为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996万亩。
农田条件提升了,地也好种多了。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节水增粮能力显著增强,耕地利用率提高3%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10%以上,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
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省综合实施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消除、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36,比2019年提升0.44个等级,耕地质量总体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建后管护是农田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巩固农田建设成果,破解“重建轻管”难题,深州市不断探索建后管护模式。
“我们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进行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深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州市坚持“工程竣工、管护上马”,对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全面监督工程的运行和管护情况,确保工程的永续利用,农田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深州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是我省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模式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我省制定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质量管理、项目监管、竣工验收等制度,构建了全环节质量监管体系。全面应用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全过程信息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记者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