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 正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

2025-02-22 09:05:36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至手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

  从2月2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京津冀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2024年,京津冀三地GDP增速分别达到5.2%、5.1%、5.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地完善体制机制,以“创新链”打通“产业链”,激活“发展链”,完善“生态链”,增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打造了生机勃勃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局面。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2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了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三地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区域发展跑出“加速度”,产业协同迈上“新台阶”。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强引擎”,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跃级焕新,钢铁行业国家绿色工厂、卓越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京津冀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高于长三角,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三地着力解难点、疏堵点、去痛点,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北京通州东夏园枢纽投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基本完工。厂通路全线通车,大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缓解周边区域交通拥堵状况。石小路、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加快推进。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打开了北京通往河北的“西大门”。“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城际联络线一期、津兴城际二期2个项目建成投用,大兴机场区域铁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廊坊至大兴机场实现快速通达。

  2024年,港口群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同比增长3.4%,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沿海港口第2位,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09.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一致行动书,进一步优化港口群功能布局,深化合作完善航线布局。2024年,机场群完成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同比增长22.5%。

  三地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别降至每立方米30.5微克、38.1微克、37.7微克,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蓝天白云成为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加强水环境联保联治,三地强化重点流域协同保护,拓展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潮白河、滦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京冀联合编制《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加快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市和天津市宁河区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三地共同举办第13届中国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京津冀非遗联展等重大活动。今年春节期间,三地联合举办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等六大板块“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丰富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

  我省推出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政策,2024年免费通行113.1万辆次,免收通行费1.71亿元,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全国首个区域性自驾服务标准《京津冀自驾驿站服务规范》发布实施,推出自驾驿站试点单位33家。开通13条京津冀旅游直通车、旅游环线列车线路。京蔚高速开通以来,蔚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及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5%、31.6%。(记者曹智)

[作者: 曹智  责任编辑: 王立鹏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