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名叫雁翎大街。这条现代化大道得名于一段惊心动魄而又历久弥新的传奇故事。
雁翎大街路牌(2025年3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白洋淀,荷叶如绿色的海洋,层层叠叠,迎光舒展,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守护着这片水域。这里淀泊相连、苇壕纵横,渔民依水而居。他们用自制的火药枪猎取水禽时,为了防潮,总会在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
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踏破了白洋淀的宁静。渔民们拿起插有雁翎的土枪,毅然加入了游击队。雁翎队因此得名。
雁翎队在芦苇丛中的监视哨。石少华 摄
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村民组成的游击队,充分利用淀泊地理特征,勇敢、机智、灵活地与日寇展开游击战,时而截断敌人水上运输线,时而拔掉敌人据点,如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他们化身为守护家园的英勇战士,用勇气和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流传在白洋淀的民谣,讲述了雁翎队的神勇。
日军趁白洋淀湖结冰时围攻我军,雁翎队战士们以积冰为掩体,向敌人猛烈还击。石少华 摄
1942年到1945年间,八路军摄影师石少华曾六进白洋淀。他用镜头捕捉了雁翎队与敌斗争的伟大瞬间。如今,这些照片已成为烽火抗战的永久留念。
石少华(右一)与当时雁翎队负责人郑少臣(左一)。(翻拍照片)
石少华之孙石为回忆石少华拍摄的雁翎队
每次进淀,石少华都住在当地老乡的家中,和雁翎队员共同生活、战斗在一起。下面这张题为《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的战地留影,是展现雁翎队的经典作品:天高云淡,湖平如镜,几十条小船排成整齐的“人”字,划桨而去,宛如秋日里南飞的雁阵。
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冀中水上游击队。石少华 摄
1944年冬天,石少华第五次踏上白洋淀。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雁翎队员们正在冰天雪地里驾冰桥、筑冰堆,乘着雪橇飞驰在冰面上伏击敌人。石少华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将雁翎队员行军、进攻、伏击、防御等训练场面一一收入镜头。《冰上轻骑》《土坦克》等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的。
冰上轻骑:雁翎队在冰雪中练兵。石少华 摄
土坦克:白洋淀雁翎队里的“土坦克手”,在冰上出击。石少华 摄
打鬼子、端炮楼、除汉奸、截敌船……雁翎队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翎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与敌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雁翎队员的水上作战,是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雁翎队战士们整装待发,迎击敌军。石少华 摄
雁翎队的传奇早已融入了白洋淀水域的血脉,雁翎队精神也成为白洋淀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段新的传奇正在书写:白洋淀畔,“未来之城”雄安正焕发着蓬勃生机。
2025年3月12日,游客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八十多年过去,白洋淀的荷叶依旧层层叠叠,水面上不时还回荡着雁鸣声,仿佛在告诉我们:轻舟如箭、神出鬼没、英勇无畏,雁翎队始终在这里……
2024年7月9日,游人在雄安新区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主笔:张铖
记者:牟宇
编辑:刘金海 方欣
视觉:胡秋思
视频:吕帅 徐嘉懿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