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陆先高
“微短剧+”撬动增量价值要“过三关”
4月23日,“微短剧+”创造消费新动能主题活动在我市举行。现场,全国业内大咖汇聚一堂,围绕微短剧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探讨新思路。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繁星指数”专家组组长陆先高接受记者专访,就微短剧产业发展分享观点。
陆先高表示,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部署“微短剧+”六大创作计划,引导微短剧创作提升质量、重塑生态,从各个角度赋能千行百业,链接经济社会发展。微短剧从手机里的小剧场,变成能够丰富文化传播、带动旅游消费、赋能产业融合的“多功能载体”。“微短剧+”增量价值、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
他认为,“微短剧+”要撬动增量价值必须过的“第一关”是内容关。提升质量价值才有赋能的基础。在政策引导、行业自觉、市场发展等多重力量作用下,微短剧的内容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创作中文学性的回归带来的影响最为直观。文学性让微短剧摆脱对“爽感”的粗暴追逐,能够承载对情感更深刻的表达,因此具有更多感染力和说服力。
其次,“微短剧+”要撬动增量价值必须过的“第二关”是活力关。微短剧的活力,要从它的新大众文艺核心特征和互联网产品基因中去挖掘,充分尊重微短剧的新大众文艺属性,不要过度追求精英视角的宏大叙事,多呈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才能让微短剧具有下沉市场的穿透力。要善于抓住大众情绪的敏感点,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充分激发微短剧的互联网基因,紧跟互联网文化潮流,微短剧才能够具备更强的“年轻文化链接力”,在传播中真正实现量的裂变效应。活力观其实也是人心关,“微短剧+”不论加什么,最终都是要直抵人心,才可能达成。
“微短剧+”要撬动增量价值必须过的“第三关”是融合关。“微短剧+”的增量价值来自多维度的跨界融合,融合产生增量,决定微短剧能否从“内容产品”升维成为行业发展助力。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关键在融合,融合又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比如文旅微短剧,要避免只会作地域风光的直白表达,多从核心叙事和地方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生活方式等深度内嵌的角度相融,这样融合才能从物理叠加进化到激发观众情感的化学反应,进而形成增量价值转化的链路。
“微短剧+”要撬动增量价值,需要多方合力。首先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其次需要产业协同,学界业界也需要加快构建科学的赋能效果评价体系。“繁星指数”正通过多维度的评测模型,量化“微短剧+文旅/品牌/普法”的实际效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价值标尺。
谈到保定微短剧发展,陆先高说,保定把微短剧的内容生产创作融入文化文旅产业建设中,是抓住微短剧发展风口的一项举措,并且保定区位优势明显,承接北京首都文化产业溢出资源的效益张力很大,“保定在微短剧创作和产业建设方面是一片蓝海,可以更多地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行稳致远。我非常希望看到保定在微短剧创作生产领域,不仅建立基地、落实政策,还可以起到新的引领作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为微短剧生态转型带来新的机会。”(记者陆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