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9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凤双 岳文婷 田策
巍巍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与地理分界线。太行山河北段贯穿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不仅构筑起京津冀生态屏障,还承载着深厚的燕赵文化与太行精神。近年来,河北省推动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城乡转型,持续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旅游新时尚注入丰富内涵。
山水为骨 文化为魂
从“海底”到“山地”的地质演化塑造出多样地貌、从农耕文明到革命岁月积淀出深厚文脉……多年来,河北省以太行山众多地质公园、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为基底,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文旅产业。
“依次往上看,底部是地壳抬升后经流水切割形成的峡谷,中部平台是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砂岩地层,顶部则是更上层地层经风化侵蚀后形成的峰林景观……”在位于石家庄赞皇县的嶂石岩景区,导游一边引导游客观赏,一边讲解。
这种分层清晰的地貌,正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齐名,如同太行山地壳运动的“立体剖面图”。
嶂石岩地貌。(新华社记者田策 摄)
而太行山的雄奇,远不止这一面。在保定涞源县的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近百座白色大理岩峰林高低错落,云雾缭绕间宛如悬浮于天际的“天空之城”;张家口蔚县的“空中草原”上,草地绿意盎然,展现出雄浑太行难得一见的柔美风光;邢台大峡谷内,岩壁壁立千仞,流瀑飞泉倾泻而下……
太行山九女峰。(新华社记者岳文婷 摄)
“近年来,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太行山持续布局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太行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为文旅产业升级、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壮美的山川是太行之“骨”,那深厚的历史文化便是太行之“魂”。它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英雄之山。
邯郸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粟标本与家鸡骸骨,将农耕文明起源与家禽驯养史上溯至8000年前;邯郸涉县的娲皇宫是我国建筑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的祀奉女娲的古代建筑群,其北齐摩崖石经刻有十数万字,笔法精妙、工艺精湛;贯穿山脉的“太行八陉”,自古便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的战略通道,其中石家庄井陉在秦代已设郡置县,县城东侧的秦皇古道是“车同轨”历史的实物佐证……
这是河北太行山风光。(李树锋 摄)
这座山脉更是被深深烙下红色印记。无数先辈用热血与坚守,凝聚成“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丰碑。
“这些是抗大学员曾经使用过的煤油灯、草鞋,承载着抗大学员与当地群众之间深厚的鱼水情。”9月8日,在邢台信都区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内,讲解员李青深情讲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总校转移至邢台浆水镇,坚持敌后办学两年多,指导全国14所分校改进工作。
据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介绍,这里保留着抗大校部、政治部等旧址,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大旧址群。近年来,陈列馆发起“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研学活动,今年已累计接待研学人员和游客超40万人次。
7月27日,河北省柏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生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前学习。(陈雷 摄)
历史的厚重,同样沉淀于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中。目前,河北太行山沿线五市现存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2项、省级501项。
在石家庄井陉县的天长宋古城,鼓点铿锵中,五彩手扇在蓝天映衬下飞舞,“井陉拉花”表演者的热烈舞姿与青石街巷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这些自然遗存与人文瑰宝,共同构筑起河北太行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底和独特优势。
业态迭代 破圈聚势
曾几何时,来太行山旅游还只是“看山水、品文化”的1.0模式;如今,这里已迈入2.0体验时代——各地深挖资源,开发多元新项目,使旅游从简单的“打卡”观光,迭代为兼具互动性与沉浸感的深度体验。
“现在旅游可以玩的东西太多了!”在保定白石山景区,来自天津的游客徐梦从飞拉达上下来说,“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云海翻腾,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悬崖咖啡馆视野绝佳,品一杯咖啡,坐看云起,这才是度假。”
在邢台大峡谷、邯郸东太行等景区,飞拉达攀岩、高空滑索等运动项目,也让游客的尖叫声在山谷间回荡。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已成为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缠绕于山峦间的抗大路,串联起天梯山、景梅山、邢台大峡谷等多个景区。今年以来,邢台市以抗大陈列馆为中心打造了总里程90公里的五条骑行线路,持续打响“红川绿谷·骑行太行”运动品牌。
“这里的骑行道路有坡度、有弯道,挑战性十足,而且沿途风光壮美,还能路过抗大旧址,是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洗礼。”在抗大路骑行的李鑫铭说,不少骑行博主在网络分享体验视频,让原本区域性的骑行活动破圈到长三角、珠三角的骑行社群。
在邢台市信都区抗大路,骑友展开骑行竞技。(宋小青 摄)
游客们感受的变化,正是河北太行山文旅产业向多元化、体验式转变的生动体现。这股蓬勃的转型活力与业态迭代浪潮,让古老山脉不断破圈聚势。
远近闻名的驼梁,因山顶形似驼峰而得名。过去,游客多以登山为主,如今登山后的露营,成为更多游客的休闲选择。在距离不远的漫山花溪谷房车营地,一辆辆白色房车错落分布在花海之中。夜幕降临,营地灯光如繁星洒落。
“白天上山徒步吸氧,晚上枕着星空入眠,清晨远眺雾气缭绕。我们依托太行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城市家庭打造一个‘开门见山、推窗见景’的第二居所,让游客能深深沉浸在太行山的怀抱里。”漫山花溪谷房车营地负责人说,“房车+露营”的微度假模式,迅速在家庭亲子客群和都市年轻人中引发热潮,周末经常一“帐”难求。
石家庄元氏县蟠龙湖欢乐汇。(受访者供图)
如果说登高望群峰,是游太行的经典打开方式,那么,亲近碧水、解锁玩水乐趣,则为游客的太行之行增添了更多灵动选择。在石家庄元氏县蟠龙湖欢乐汇,游艇、摩托艇划开水面,激起层层白浪。“第一次在群山环抱中驾驶摩托艇,仿佛在山水画中飞驰。”来自北京的游客刘晨说。
据蟠龙湖欢乐汇负责人介绍,景区加快构建“水陆联动”的立体化旅游格局,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周末游客能突破万人。
在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山村积极开发新业态,搭上旅游快车。近期,邯郸武安市新打造的“山李冀·李家庄山游市集”,凭着一股“原生态”劲儿在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田埂间的小米种植能亲自参与,老院里的古法制醋可全程观摩,柴火拽面、驴肉卷饼等农家饭菜静待品尝……这种“沉浸式农文旅体验”,让山村烟火气成了动人的旅游吸引力。
游客在武安市“山里冀·李家庄山游市集”的谷子品种示范基地打卡拍照。(李树锋 摄)
而邢台信都区英谈古寨,藏于深山悄然改变,“旧貌换新颜”后迅速走红。英谈古寨距今约600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江北第一古石寨”。今年以来,英谈古寨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植入100余处主题场景与特色产品,增设篝火广场、特色演出、花溪市集等新兴业态,闲置石屋变身为便利店、旅拍店、文创店、观景咖啡吧,为游客带来互动体验。
“此次对英谈古寨的保护和开发,既保留了石寨的历史厚度,又注入了现代文旅的鲜活脉搏。”景区负责人马国杰介绍,最近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超4000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50%,显示出强大的跨区域吸引力和成功的破圈传播效应。
业态迭代为传统景区和古村落不断注入发展活力,与此同时,顶级文化IP的赋能,为这片古老山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石家庄井陉苍岩山景色。(梁子栋 摄)
“就是这里!和游戏场景一模一样!”来自北京的青年玩家李晓身着游戏服饰、手执道具,站在石家庄井陉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前惊叹道。只见一座单孔石桥凌空横跨峭壁,桥上殿宇飞檐翘角、悬于半空,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这里正是一款热门游戏的取景地,游戏里的奇幻意境与现实中的古建风华完美重叠。
得益于游戏热度,不少玩家慕名而来。景区及时推出“天命人终身免票”活动,游戏发布一年内通关的玩家,可凭身份证、游戏购买记录及通关截图终身免费游览。苍岩山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自与游戏联动以来,景区线上搜索热度暴涨,年轻游客人数激增,苍岩山已成连接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网红潮流地标。
文旅织锦 城乡焕新
强化规划引领,是确保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沿线各地循着统一蓝图积极作为。如今,太行山文化旅游带早已超越“景区串联”的意义,更像是一条纽带,有力推动着区域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太行山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35年)》出台,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从协同发展视角明确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锚定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城市转型”等目标。
2019年,全长650多公里的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制约山区旅游发展的交通“大动脉”。随后,高速网络不断完善。2024年12月28日,太行山高速公路漳河大桥建成通车试运行,标志着太行山高速公路冀豫界实现全面贯通。河南安阳、鹤壁等城市的游客不再需要绕路,“周末到河北”更加便捷。
“以前的游客大多数来自北边的北京、石家庄等地,漳河大桥建成后,南边的游客大大增加,这两天我们国庆节的房间已经预定90%多了!”9月11日,在邯郸涉县更乐镇大洼村里山沟客栈,老板娘张海兰向记者介绍。
涉县大洼村夜景。(路海东 摄)
除了高速公路,区域“微循环”也在不断被打通。为提升山区基础设施,邢台市在北京铁路局支持下,利用邢和铁路,开通邢台市区到抗大的旅游专线。“这趟‘红色太行’旅游专列,不仅解决了游客进山难的问题,火车本身也成了一道移动的风景线。我们在车厢里设置了红色故事讲解、非遗展演,让旅途即旅游。”邢台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随着道路愈加便捷和景区加快创新,太行山地区产业融合的步伐显著加快,形成相互赋能、共同增值的良性发展格局,为沿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走进石家庄井陉县的红土岭·山陉居,仿佛步入一幅宁静而古朴的太行山村画卷。这里曾是梯田荒芜、石窑坍塌的南张井村自然山庄。2021年,井陉县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超5亿元盘活这片沉睡的资源,打造“山间野奢度假综合体”、在地文化“讲述者”。
“民宿不仅是旅客的落脚地,更是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井陉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引导民宿在保留太行山原生态风貌的同时,融入农耕、红色等文化,推动农产品销售、就业岗位增加和公共服务提升,让游客的每一次入住都能为乡村振兴添一份力量。”
红土岭·山陉居民宿。(受访者供图)
当散落的美景汇聚成片,便形成了带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风景”。从最初的废弃房屋,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精品民宿产业集群,“太行山居”民宿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太行山文旅产业带建设还有效带动了沿线城市的转型发展。过去,太行山沿线诸多城市长期倚重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面临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渐趋枯竭等发展困境。近年来,这些城市积极响应转型号召,实现从重工业为主向绿色、多元产业体系的转变。
有着“钢城煤都”“经济强市”等标签的邯郸武安市,近年来通过调整结构,亮出了“文化”和“生态”新名片。“如今,武安西部太行山区已建成景区20多个、特色旅游村庄100多个,带动8万多人就业。曾经依靠钢铁产业解决就业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武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魏俊芳说。
武安的转型实践,是太行山沿线各地借文旅破局、实现绿色发展的缩影,而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更以多市联办的形式,为这种“单点突破”向“协同共进”升级搭建了平台。
武安市东太行百里画廊。(李树锋 摄)
9月15日至17日,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邢台主会场举办,五市联动共同打造“壮美太行”八大场景,推动太行山旅游向“深度体验+产业融合+品牌增值”全价值链升级。
如今,从擘画协同的顶层蓝图,到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从培育多元化的融合业态,到激活城乡发展的内生动力……河北太行山文化旅游带,正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一起,凝聚成“串珠成链、织链成面”的合力,在燕赵大地上谱写出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