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湖绝活到世界语言,吴桥杂技为何能“闯”出世界级影响力-新华网河北频道-新华网
2023-01-31 08:30:55
> 正文

从江湖绝活到世界语言,吴桥杂技为何能“闯”出世界级影响力

2025-09-29 09:44:03来源:长城网

分享至手机

  跨越两千多年的东方传奇,如何圈粉全球?

  天刚蒙蒙亮,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一处小院内,44岁的飞叉传承人彭立新已开始每日的苦练。钢叉在他手中、颈间、脊背灵动游走,划破清晨的寂静。这日复一日地淬炼,是吴桥杂技千年传承的底色,也是其走向世界舞台的基石。

  在吴桥,杂技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从运河畔的田间地头到世界各地的璀璨舞台,吴桥杂技完成了从民间艺术到文化名片的华丽蜕变。

  历史底蕴:杂技文明的活态传承

  吴桥杂技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这里的杂技已形成相当规模,其源起或许更为久远。

  吴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杨双印为记者讲述吴桥杂技历史。崔上 摄

  “为什么杂技能在吴桥兴盛?”吴桥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杨双印介绍,古冀州一带曾流行“蚩尤戏”,即一种人们戴着有角面具互相比武、斗力的民间游戏,被视为中国古代杂技的雏形之一,而吴桥正是古冀州的一部分。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吴桥杂技注入了流动的活力。艺人们沿河南下北上,博采众长,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格。至明朝中叶,吴桥杂技形成“东派”和“西派”两大流派,其中又细分“刘家门”“齐家门”“陶家门”等门类,各具特色。这种有序的传承体系,为吴桥杂技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吴桥杂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这份厚重历史在吴桥杂技博物馆得以生动再现。运用科技手段,《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杂技人物“活”了起来,游客可通过互动体验深入探究。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闫岩表示,他们致力于打造“杂技活态档案馆”,让公众亲身参与传承。

  艺术之本:挑战极限的身体哲学

  吴桥杂技的核心魅力,在于对人体潜能近乎极致的探索。与西方马戏侧重场面和道具不同,吴桥杂技更强调对身体的深度开发。

  杂技演员表演杂技。崔上 摄

  “缩骨功”传承人王保合可将自己缩进幼童衣服;“鼻钉子眼茬子”表演者李印怀能将骨针从鼻孔插入,眼中取出;“转碟”表演者周爱,手上的碟子就像长在竿子上似的,转得那叫一个漂亮。这些奇迹,源自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

  正如飞叉杂技第四代传承人彭立新所言:“想要达到极致,没别的窍门,就是靠练。”这种在平凡中见奇绝的智慧,深深烙印着民间艺术的印记。

  吴桥杂技是大众用身体书写的热爱史诗。据统计,吴桥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全县有17个杂技专业村、137个杂技演出团体。尽管训练艰辛,但大众参与的热情从未减退,这种“痛并热爱着”的坚守,正是吴桥杂技两千多年传承不息的“身体密码”。

  国际视野:杂技外交的文化使者

  吴桥杂技很早就成为沟通中西的文化桥梁。20世纪初,孙福有创建“中华国术马戏团”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孙凤山带领他创办的北京班远赴欧洲演出。此外,还有文武技术团深入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演出。

  “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的业内俗语,足见其地位。如今,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与世界多个国家的杂技团,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这座“文化交流桥”愈发坚固宽广。

  外国学员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练习杂技。吴新光 摄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的手机里,珍藏着塞拉利昂学员安娜的信息:“非常感谢您帮助塞拉利昂杂技学校,这所学校使杂技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艺术项目之一。”安娜学成归国后,创办了塞拉利昂第一所杂技学校,让更多非洲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国杂技。

  从2002年起,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已为3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700名外籍学员。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介绍,这些学员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者,更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将吴桥杂技的种子播撒向世界。

  创新之路:科技赋能的艺术新生

  面对时代变迁,吴桥杂技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训练方式转向科学系统,并注重提升学员文化内涵。

  道具创新显著提升了杂技的艺术表现力。在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赶制订单。公司负责人周文明介绍:“如今道具制作融入了机械设计专业知识,由电脑程序控制生产。”

  以传统杂技节目中幡为例,其杆身在周文明手中完成四次迭代。“5米长的中幡杆,初代为20余斤的竹制杆,经铝合金、不锈钢改良后,现采用碳素材质仅重不足2斤,且具备伸缩功能,便携性大幅提升。”周文明强调,这种演变融合了机械设计与数控工艺,使表演更显流畅美感。

  当前,吴桥杂技道具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吴桥当地拥有10余家杂技道具研发、生产企业,生产上百种杂技魔术道具。这些企业不仅满足国内杂技团体的需求,更将产品远销海外,构建起从传统手作到现代工业的完整产业链,持续推动杂技艺术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节目创作亦不断融合突破。杂技剧《江湖·秀》在江湖大剧院每日上演。剧院舞台可升降、旋转、倾斜、移动,LED大屏能多向移动,配合先进声光电,营造出浩瀚宇宙、运河盛景等沉浸式空间。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牟双双表示,传统锣鼓与现代电子音乐交融,既保留了“撂地”卖艺的市井烟火气,又赋予了表演恢宏的史诗感。高质量的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截至8月31日,吴桥杂技大世界今年接待游客达62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3%。

  吴桥杂技大世界。崔上 摄

  吴桥杂技已从“一人一手”的绝活,发展为“一产一城”的生态。吴桥县高标准建设了集游乐、博物、教育于一体的杂技主题产业园,为民间艺人提供了稳定平台,使他们告别了昔日“撂地”卖艺的漂泊。

  如今,行走吴桥,可见各国杂技爱好者。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训练厅内,不同肤色的学员刻苦练习,未来,他们将带着精湛的杂技技艺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吴桥用千年时光,书写了一部身体艺术的史诗。从江湖绝活到世界语言,吴桥杂技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深刻印证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力与包容力,其传奇仍在挥洒新的篇章。(记者 郑梦婷)

[作者: 郑梦婷  责任编辑: 毛鹤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