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按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一体管理、资源下沉、激励引导、基层基础”四方面重点任务,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聚焦“谁来管、怎么管、见实效、激活力”四个维度,实现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服务能力和监测评价四大提升,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聚焦“谁来管”,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
2019年以来,巨鹿县建立了以县医院为牵头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10家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巨鹿县总医院,下设5大管理中心、5大资源共享中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巨鹿县形成了“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共体体系。2024年县域就诊率、参保人员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均位列全省前茅。
今年9月,邢台市在总结巨鹿县经验做法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医共体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服务能力、监测评价等重点任务,明确医保、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职责、具体工作内容、完成标准和时间节点,确保任务可量化、可考核。截至目前,全市16个县(市、区)组建2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聚焦“怎么管”,提升医共体运行效率
邢台市充分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组建总医院,成立五大管理中心,建成资源共享中心、信息化平台和县域中心药房,实行总院长负责制,推动一套班子一管到底,真正做到医共体内人、财、物统管统调。
赋予医共体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等统一管理自主权,医共体内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考核和使用,实行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统一预算管理和运营分析,实现运行集约高效、服务协同有序。
调整医共体药品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筹规范集采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加速建设智慧中药房,进一步完善县域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医共体内行政、业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一体化数据管理及服务水平。邢台不断完善全市县域医共体信息化数据采集、传输规范,推动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与省相关基层信息系统数据互联对接。
聚焦“见实效”,提升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
建立“下沉、上培”机制,牵头医院帮助基层新开展技术(项目)345项,服务患者20万人次;择优挑选211名基层医疗骨干到牵头医院跟班学习、“一对一”培养,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诊急救等能力。
各县(市、区)均建立检验、影像、心电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和转诊中心,实现医共体内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结果互认全覆盖。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围绕“中医生活化”构建“一刻钟服务圈”,让群众便捷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
立足中医康养、医养结合优势,提供“特色中医包”“居家护理包”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建立慢病“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协同管理模式,巨鹿县、清河县、内丘县、南和区等4个县(区)纳入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能力提升省级试点。
聚焦“激活力”,提升医共体发展效能
邢台市探索实行总额打包付费和结余资金奖励的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共体主动控费、主动做预防,让群众少得病、少花钱、医保多省钱。
邢台市卫生健康委大力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协调医保等部门与各县(市、区)加强沟通协调,优化城乡居民京津冀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政策,引导参保人员“小病不出市”。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为医共体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医共体运营。
对运行良好的医共体,逐步实施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结余留用机制,激发医共体建设内在活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乡村医生培养,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薪酬待遇上向下沉基层医生倾斜,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医共体建设核心指标的定性、定量监测评价,监测结果纳入医共体年终评价内容,作为资源倾斜支持的依据。
近年来,全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群众选择本地就医,县域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连续三年持续下降,医共体内上下转诊人数逐年上升,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病种数超过100种。
邢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杨辉说:“我们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王世峰、吴心佳 邢台市卫生健康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