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资源富集、地热储量丰富的独特优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三文鱼循环水养殖苗种基地和牛蛙养殖绿色产业新标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立足冷热资源 育强特色产业
依托无污染高溶氧冷水与温泉地热资源,围场科学布局三文鱼和牛蛙特色养殖产业。在冷水资源利用上,建成淡水三文鱼陆基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在温泉资源利用上,打造标准化牛蛙养殖基地。围场通过联动青海、京津的技术团队,将“陆地养三文鱼、冬季养牛蛙”变为现实。

在三文鱼产业方面,围场创新构建“淡水育苗+深海养成”的陆海联动模式。围场与山东烟台企业开展合作,围场进行鱼卵孵化与幼苗培育,待鱼苗达到标准规格后,转运至烟台深远海网箱进行成鱼养殖,将养殖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在牛蛙产业方面,围场以京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供给体系,建立“6小时冷链直达”物流网络,实现养殖端与消费端的跨区域精准对接。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扩大
通过“一冷一热”生态资源精准开发,围场两大特色水产养殖已成为围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文鱼苗孵化项目与12个村集体签订合作养殖协议,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牛蛙产业吸纳当地劳动力百余人,形成了“特色资源+绿色循环”的富民发展模式。

围场制定特色养殖生态技术规范,明确养殖水质标准、合理养殖密度、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要求,并全力推动养殖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业态融合,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文鱼循环水养殖模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养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牛蛙养殖中应用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减少了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降低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同时,温泉水循环利用替代传统燃煤供暖,年均节约燃煤约500吨。
下一步,围场将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全链发展”,依托塞罕坝“金字招牌”与水产养殖特色,构建“生态观光+产业体验+乡村休闲”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放大“一冷一热”资源价值,推动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着力打造全国生态产业转化的标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