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北频道5月18日专电 (通讯员赵立华)
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的无公害蔬菜、瓜果被请进了京津等大城市的宾馆、饭店、超市和普通家庭;肥牛肥羊大受京津市民欢迎;经济林木已经扎根西部大开发。市场加基地加农户的龙头经济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3738元,排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首位。撑鼓了钱袋子的农民,当然忘不了帮着他们致富的“廊坊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廊坊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刚刚成立三年多的时间。但就是这个全国生产力促进领域里的新兵,以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服务经济的强大促进力,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年伊始,市政府就生产力促进中心列为全市2002年软环境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几年来,中心这个软工程创造了过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宏观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成了廊坊市政府与首都科技集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聘请到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清华大学副校长何建坤等5名专家担任市政府的高级顾问;在微观上,中心直接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00余家,为企业创造直接效益近亿元;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届河北省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中心积极组织筹备了两院院士高层论坛、博士后项目发布等活动,邀请到京、津、冀参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63家,展示、发布高科技项目3000余项。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把服务农业生产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心工作一大特色。
廊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使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是各级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面对中国入世后农业受较大冲击的严峻形势,唯一的出路只有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搞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上档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此中的难题是,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境地的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无技术、缺信息、欠引导。廊坊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正是找准了问题的根源,为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出实招、办实事,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999年,中心承担了廊坊市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覆盖全市2/3乡镇的联网工程,初步实现了该市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现代化。2000年4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心以科技信息网为框架,又实施了全市11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及3家种养基地的联网工程。通过因特网快速高效地为这11个市场提供市场行情、名特优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国家产业政策等信息,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使网络变成了全市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联网以来,中心共为全市农村辐射各类信息10万余条,为农民增加效益3亿多元。2001年11月,中心承担了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的“河北省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将为廊坊市利用科技优势解决资源劣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农业与农村新的知识经济体系、知识生产体系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创新,逐步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使农民从盲目生产过渡到按市场信息调整生产结构,从事种养加生产,把农民引向市场,靠信息走上致富道路。同时也有助于该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