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怀着对大地的挚爱和对农民的深情,河北农大一群热血师生义无反顾奔赴太行山。从此,农大人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献给人民,在八百里太行谱写了一曲响彻中华大地的华美乐章,走出了一条广受赞扬的“太行山道路”。在新的世纪里,这条道路还要不要走?应该怎么走?记者采访了各方面人士。

                文 字:新华网河北频道江山 高鲁剑
                制 作:新华网河北频道网络编辑王东宏

   建校百年、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区的河北农业大学新姿。(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太行山道路”开创者之一、老校长王健教授(右)和专家在一起。(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被太行山区老百姓誉为“太行第一剪”的杨文衡教授在察看柿树长势。(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河北农大领导经常深入农村,到第一线调研和指导科技上太行的工作。图为原校党委书记何宝才(右一)等在雄县烟田了解情况。(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太行山道路”仍是新世纪富民、强校的必经之路

    主持人:“太行山道路”创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如今我国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世纪里还要不要走“太行山道路”?
    张立峰(十六大代表、河北农大教授):过去我们河北农业大学所走的太行山道路,有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但现在我们仍然需要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推动生产发展。这种结合是社会发展一种本质的永久的动力,而不只是暂时的动力。农业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是我们国家的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人去做,而且越来越需要具有更高知识、更高技术、更广泛能力的技术人员。我们现在的“太行山道路”应该说具有这个阶段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任务。
    教学应该跟踪生产的前沿,你的技术你的理论应该永远站在生产的前沿。恩格斯讲过,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这就是说社会的要求比你机械地讲课本、复制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要强十倍。高校是传授最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地方,你要把课讲好、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跟踪技术和理论上最前沿的东西,这也需要教师到生产的第一线去获得问题。从科研上来说就更是这样,单纯在实验室里不能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所以我想“太行山道路”生产、科技、教学相结合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应该长久坚持下去的。
    向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作为农业大学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继续发扬和开展“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实际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为经济服务的道路,是教育、科研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道路。“太行山道路”给我们高等农业院校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光辉榜样。
    王志国(河北农大城乡建设学院副院长):“太行山道路”是几代人建设农大,为河北省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农大来说,所有部门、所有专业都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应该更深入地走下去,结合河北省经济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下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周吉柱(原中国枣研究所所长、河北农大教授):我看还是得坚决走,因为大部分方地走得挺好,当然也有个别地方并不平衡。这也是正常的,十个手指还长短不同呢。单就从一些尚未脱贫地方的发展来说,“太行山道路”今后也还是必须要走的。

 

                                       
                              “太行山道路”的内容就是实践“三个代表”


   
主持人: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今年又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年,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种形势下,坚持“太行山道路”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王军云(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长):在坚持走“太行山道路”期间,我校师生们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感觉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我校张北试区主要负责人、共产党员杨富存教授,每年有300多天在环境恶劣的坝上工作,不仅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而且主动帮助其他科研人员,同时积极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课题组的同事说:"没有他,我们的科研哪能搞得这么顺利。"当地群众说:"这是共产党派来的教授"。

    河北农大把教育、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基地,做为开展师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图为全国扶贫标兵皇甫中泗教授(右一)在“三结合”基地向学校新参加工作的干部教师介绍情况。(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十六大”代表、河北农大教授张立峰(右四)在河北省北部坝上地区张北县试区指导实习学生。(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河北农大组织百名专家教授到太行山区的保定市顺平县赶“科技大集”。(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计卫舸(河北农大党委书记):像杨富存教授一样,我校许多先进党支部和大批优秀党员正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拓展着“太行山道路”。我们利用高校的教育、科技优势为“三农”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我校“三结合”基地易县柴厂村的党支部书记赵田,在为我校学生做报告时说:“什么是科技含量?在农大老师的科学指导下,两年内我村的柿子产量由3万斤增到60万斤,这里的科技含量占80%。农大老师指导种小麦,产量一年增加了10万斤,这10万斤就是纯粹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我们开始探索科技和文化"捆绑"进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在为"三结合"基地农民送科技的同时,帮助他们建设科技夜校、图书阅览室,无偿支援图书资料、教学挂图和仪器设备。还组织教师开办讲座,为农民辅导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授法律知识,传授书画音乐技能,举办文艺演出。我校许多"三结合"基地,多年无赌博、无打架斗殴、无超计划生育、无违法犯罪、无上访告状。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已经蔚然成风,成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

    河北农大不断拓展太行山道路,积极支援西部开发。图为学校为新疆巴州地区培训基层干部的首期培训班开班仪式。(河北农大党委宣传部提供)

    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王旭东(左一)在河北农大参观科技上太行展览。(新华网河北频道高鲁剑摄)

    所有这些工作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山区的老百姓。“太行山道路”在22年间创造经济效益55亿元,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农民们修路买车,买电视安电话,可以"坐在家里看世界,走出村子看全国",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改变了精神面貌。
   
李学勇(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20多年来,河北农大广大师生情系农村,心系农民,肩负科技扶贫的伟大使命,把科学技术的种子和先进文化播撒在太行山上,开创了科技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的先河,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20多年的实践表明:坚持“太行山道路”,是实践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
    陈至立(国家教育部部长):河北农大的师生员工,经过多年的探索,走进太行山,创造了“太行山道路”,是极其可贵的,而且是一面旗帜。这条道路我觉得真正是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这样一条道路,创造了农业的先进生产力,而我们的农业院校,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为农民致富服务;而不是停留在论文上,不是停留在我们所在学校的科研成果上。你们通过支农工作还传播了精神文明,我认为这还是先进文化的范畴。先进文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并不是理论高峰才叫先进文化。我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还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更是体现得非常充分,农民致富,农业发达了,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最充分地体现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型,应该在我们的高等院校更加广泛地进行发扬、推广。

 
 

                     “太行山道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主持人:1978年刚去太行山的时候,“太行山道路”的目标是让山区农民脱贫,“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最后治理太行山。那时候是这样一个低标准的目标,那么现在进入21世纪了,“太行山道路”新的目标是什么?
    张立峰: 我们国家在1984年,平均来讲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个生产重点由高产变成了优质和高效。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农业生产结构要有个战略性的调整。但是现在农村的温饱问题虽然基本解决,局部地区却仍然贫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很低,很难融入工业化社会和城市化社会中,事实上成为整个社会前进的阻碍因素。所以我想, “太行山道路”还要继续走、还要拓宽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包括经济、文化的建设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等服务,由农村的小康建设来促进我们国家的小康社会建设。因为这毕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农村太大,太多,农业还落后。所以现在的“太行山道路”,内涵更广泛,更深刻,对我们的教师、科技人员的理论素质、技术水平的层次要求更高。
    对我们的农业科研来讲,仍然应该关心粮食作物,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耕地来说,应该从原来的产量的提高转向效益的提高;从农业教育来说,也应该做这样的调整,以服务于新的时期。应该说这种农业的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必然有一个解决温饱之后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发展之后社会的均衡发展问题,“太行山道路”应该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要创新,这就是新世纪“太行山道路”拓宽以及新发展的要求。
    主持人:在新的世纪里,“太行山道路”应该怎样走,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周吉柱:还得按照那个老办法:“中央领导致富路,科技人员传技术。各级领导抓落实,党员群众还得干劲足。”这几条始终是我们的法宝,不论什么时候,离开了这些是做不好工作的。
    刘大群(河北农大校长、教授):“太行山道路”是我校的办学之路,也是一个好传统。在新世纪里,我们要继承这个传统,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升级、完善,赋予它更多的内容。关键是要创新,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变,不断有新的思路。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了一些新举措,并取得了效果。比如我们学校开办了“太行之路网站”,还准备发展“网上农业大学”,在网上组织农民、学员考试、学习,使服务范围更为广泛。学校计划筹建农村发展学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在全省范围内,为每个村子培养一名大学生,为今后实现村村有科技副村长提供人才。
    另外根据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新形势,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县域技术经济开发,推进与企业集团的横向科技合作,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形成规模效益,使当地经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近几年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思路与观念的创新。

    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右)就“太行山道路”如何发展,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左)。(新华网河北频道高鲁剑摄)

    河北农大“三结合”基地之一邢台市内丘县富岗村,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苹果园。(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图为富岗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右一)向河北农大党委书记计卫舸(左二)、新华社记者江山(右二)介绍富岗村推广科技知识的情况。(王军云摄)

    计卫舸:“太行山道路”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和表彰,我校也以“太行山道路”为标志,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太行山道路”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结合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不断推出新的策略、措施。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社会日新月异,“太行山道路”离开了积极主动的创新,也会不进则退。学校已经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拓展和深化太行山道路的规划。今后,我们将立足创新,注重实效,不断拓展和深化太行山道路,继续弘扬太行山精神,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走过了23个春秋,“太行山道路”在燕赵大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更留下了累累硕果、座座丰碑。如今农大人意气风发,在新世纪里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我们期待“太行山道路”再著新篇!(完)

    新华网记者尹鸿祝(右)、江山(左)和原中国枣研究所所长、河北农大教授周吉柱(中)在一起。(新华网河北频道高鲁剑摄)

    坚持“太行山道路”的河北农大,2002年10月16日庆祝建校100周年。(新华网河北频道高鲁剑摄)

    新华网河北频道热烈祝贺河北农大百年校庆(新华网河北频道记者江山摄)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