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现状与发展
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为题,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就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目标定位、政府责任、干预重点和方式提出了框架性设计方案,在网上发表后,反映强烈,成为网民点击的重点;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为题的报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医疗改革、卫生体制改革的新闻和信息也屡见电视和报端。我区卫生资源处于什么状况?影响全区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事业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本文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一简要分析。
一、 区属医疗机构资源状况
1、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医疗卫生单位16个,床位总数695张。按级别分类,二级甲等医院2家(四院.中医院),二级乙等医院1家(陶瓷医院),一级医院2家(和村,峰峰中心卫生院);按功能分类,区级综合医院1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乡镇卫生院9家,卫生学校1所,企业医院1家;按经费来源分类,全额拨款单位3家,差额拨款单位12家,自负盈亏,产业化经营单位1家。
全区卫生系统人员总数1548人。其中,在职人员1167人,离退休人员381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880人。其中,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252人,初级职称582人。
全区拥有各种诊所311个。其中,村卫生所181家,乡村医生509人;个人诊所128家,个体医生155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附属卫生院管理)。
2、设备拥有状况。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拥有10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台,50—100万元设备4台,50万元以下设备385台(件),其中:CT机3台,彩色B超
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台。
3、运营情况。
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量18.6万人次。其中急诊 5089人次;年入院人数12417人次,出院人数12229人次。其中,治愈7284人,好转3319人,未愈257人,死亡81人。住院病人手术2980台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3%。
二、 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新一届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一)卫生监督体制完成改革。在2004年,按照省市关于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撤消卫生防疫站,成立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职责分明,体制顺畅,运转协调,规范高效的卫生监督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二)三大体系基本形成。在总结防治非典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峰峰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成立了应急处理指挥部和流调消毒、医疗救治、后勤保障、预警评估等组织,应急处理科学、规范、及时;卫生监督工作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医疗市场监管,保障了群众饮食卫生和医疗安全;在加强医院管理的同时,狠抓软、硬件建设,狠抓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医疗救治功能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三)乡镇卫生院增强了活力。针对卫生院投入不足,管理落后,人才短缺、效益下滑,生存困难的问题,在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实施“委托管理”、“联合办院”等改革措施,持强携弱,共谋发展,促进部分卫生院改善了就医环境,基本医疗能力得到增强。(四)食品、医疗市场进一步规范。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保障了全区人民的食品卫生;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整顿规范医疗市场,保证了群众就医安全。(五)中医工作形成了网络。加强全区中医药网络建设和完善,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和市场监管,形成了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钮,村卫生所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我区赢得了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六)红会救助能力得到增强。为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提高区红会的救助能力,募集红会专项救助资金16.8万元。其中,为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区募捐4.3万元,为和村镇雷击事件解决伤员救助费用5万余元。(七)卫生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针对卫生系统投入不足,房屋破旧,年久失修的矛盾,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群众就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耗资150万元的四院传染病区和太安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投入使用;建筑与配套预算投资1200万元的四院妇儿病房楼拆建工程已经开工;峰峰、和村中心卫生院、大社卫生院完成了改、迁建任务;新坡镇卫生院迁建工程主体已进入三层封顶施工。(八)妇幼保健水平提高。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6.3%,住院分娩率达到99.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4/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2.7‰,儿童五苗接种率达到了98%以上。(九)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在抓好卫生发展与改革的同时,坚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单位”创建、“优质服务杯”竞赛、“诚信在卫生、满意在医院”和行风评议等活动,促进行风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实效。第四医院、中医院顺利通过了省级星级单位复审并荣获了市首批“绿色安全医院”称号。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妇幼保健、教育培训等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