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小传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疃村(现属望都县)人。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3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和迁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quot;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
较技未遇对手。
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未临莅。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已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胜专数十年者。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quot;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间八卦
、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通透形意、八卦 、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而且于内功修养、点穴、轻功、枪、剑诸艺皆精纯入化,披糜宇内时人评曰:孙禄堂武功已至"依乎天理、批大欲、道大",神乎之游刃的武学最高境地。为当时武术界之领袖人物。形意、八卦名家张兆东晚年对友人曰?quot;以余一生所识,武功堪称神明至圣登峰造极者,惟孙禄堂一人耳。"
孙禄堂武功绝伦,能于行止坐卧间,周身各处皆可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又能于不闻不见之 中觉险而避之,神行机圆,无人能犯。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五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不仅武功登峰造极,而且道德修养极高,多次扶危济灾,救乡民于水火。1919年,完县一带大旱,孙倾其家资散钱于乡农,不取本息。而周济武林同道
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评曰:"孙之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
孙虽名满天下,然而俭素质朴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不图虚名,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晚年,孙隐居乡间,预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两旬,而每日书字练拳无间。临终时,孙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于清晨6时5分含笑而逝。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孙的逝世作了报道,对孙之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南京、上海、杭州各武术团体也?quot;功德林"为孙举行公祭,由陈微明等名流百于人出席,多人作演说。同时,北京、天津各武术团体及孙门弟子亦为孙举办了隆重的追悼活动。保定国术馆副馆长刘纬祥曰:"今后我无问技之人了"。
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者有齐公博、孙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等。
孙氏太极拳之源流
孙禄堂先生12岁始学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先生近三年,后经李举荐,又随李之师郭云深先生深造。见面时,郭云深要孙禄堂弃业,随已精研形意拳(当时孙下在随一亲戚学徒制毛笔)。这样孙禄堂随郭去了深县,后又随郭一同迁至西陵,相从近八年。其间孙禄堂还尽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之真传。在这八年中孙禄堂随诸位先达潜心修武不及其个,故孙禄堂的形意拳功夫已至登峰造极的冲空化境,逢人较技未尝负之。他体验到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气合一,化至虚无。卷之、放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过是体内真气之流行。体也罢,用也罢,不过是体内真气变化的不同形态。因此,功至化境已无所谓形意、八卦、太极之分,此时无形、无意,可感而遂通。因此,在他跟郭云深研修形意拳的后期,他已认识到通过拳术的修习,可使习者感受到超出拳术内容之外的深远内涵。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拳与道合的修悟上和拳理的研究上。在研究中他真切地感到拳术需要哲学的指导和进论的依托。于是他试图以易经为指导,来进一步揭示拳理。后经郭云深介绍,孙禄堂赴京城从八卦拳名师程廷华习八卦拳。他希望通过这种与易经关习紧密的拳术的学习,能搞清拳术与易理的关系,便技艺精深,牧师其精微,体验出形意拳与八卦拳之间的互补关系。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是论水平,使孙禄堂在拳理的研究方面仍未尽人意。年余后(约1885年),程师对孙禄堂说:"吾授徒达数百人,其天资聪慧专心潜学末有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于弟,弟亦有宿慧,始克臻此。现弟之技,河南北已无敌手,可以行矣。"(见北京《世界日报》1934年2月3日)因此,孙禄堂从程师学习八卦拳后,一方面使他进一步受到形意、八卦两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功至化境者可自然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使他认识到仅从修拳中想达到通易之奥蕴并行之于拳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孙禄堂决定只身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增广阅历与见闻,另一方面,私心寻找在易理、丹经方面造诣有成者。经过二年多的游历生活,孙禄堂大大地丰富了他的武林阅历,并在拳理上也得到显著收获,写下了大量笔记。
尤其在内丹功法和易经方面,他相继从武当隐道、云游隐士及蜀中高僧学习,获益匪浃,为他在拳术方面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获得了深刻的经验受。
孙禄堂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辅,相互证,得以总结拳理。孙禄堂认为拳术的本质是拳与道合。作为一切拳术的基础是内劲,即人体内中和之气的顺、逆、合、化。孙禄堂根据易经和丹经
先后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quot;。前者揭示出拳术修为进阶的基础和本质。因此,孙禄堂根据他的研究对形意拳、八卦拳都进行了提炼和创新。由此产生的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和风格-中和。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本质。虽然那时孙禄堂尚未系统学习太极拳,但他通过他那登峰造极的内功基础,使他已经能在内劲上完全修悟到了太极拳的内容。1912年,当孙禄堂与太极拳大师郝为真接触时,郝为真深感惊讶,对孙禄堂说:"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其原因就在于,三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孙禄堂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长期深入的研修,感到有创立新拳的必要。其目的是使习拳者少走弯路,速悟拳术之真谛-练出体内一派纯正的中和之气-圆满的内劲,直至拳道相合的境地。
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 、太极是一个有机的拳学整体,三者的关 系是互补、互融,并将此精辟地比喻为"天"、"地"、"人"。他说:"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因此他所创造的孙氏太极拳是以太极阴阳互济,极尽柔顺之至为体;在运作的过和中参以内外八卦
相合之理,求以动中之静,内外合一,以极尽中和灵变之妙;在运作的每一时,则以形意拳之桩步蕴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在运作的状态上,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则,统驭起钻落翻之义;在运作的心理上,以无为养为本,虚中以求中和为用,达致"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之能。故孙氏太极拳的功能具有如下三大特征:(1)极尽柔顺中和之至。(2)极尽灵活巧变之至。(3)极尽整实猛烈之至。
孙氏太极拳简介
孙氏太极拳是列入国家正式比赛套路的四式(孙、陈、杨、吴)传统太极拳之一,也是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孙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先生所创。孙禄堂(1860.12-1933.12),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疃村(今属望都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李奎元为师,实从郭云深(李之师)习形意拳,后从程廷华习八卦拳。孙禄堂年复一年,潜心研修,使拳合于道,而创孙氏太极拳。由于对武术有极高造诣,孙禄堂一生,自20余岁成名后,与人切磋、较技不曾一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故生前在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孙禄堂不仅武功绝伦,而且武德高尚。他多次倾其家资赈济乡里,而周济武林同道
之事更不胜枚举,时人赞其德为:"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比","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因之,他所创立的孙氏太极拳,能将修心,健体,防身这三者高度融合为
一,技术体系科学合理,并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
2.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之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
3.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会贯穿于每一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
4.以"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炼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筑》、《洗髓》两经这精义,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内外合一之效。
5.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培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以八卦拳之进步必跟、退步必辙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利用重心的连续变化协调、浑融周身的虚实、阴阳,求中和而达至灵、至空。故该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习者逐渐产生极尽猛烈整实之能、极尽灵活巧变之能,极尽柔顺空化之能。
孙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浑融升华后之结晶,是近代拳学发展的至高成就。
孙式太极剑简介
孙禄堂先生熔三派拳术于一炉创孙氏太极拳,进而纳三派剑法为一体而创孙氏太极剑。帮此,形意剑,八卦剑之风格剑式在孙氏太极剑中均有展现。
孙氏太极剑即出于三派剑法,又实出于孙氏太极拳之中, 习剑术须以拳为基础,拳是根本,辅以剑法者未有不精拳术。习此剑术如同习拳?quot;三害"、"九要"一定守。一招一式潜心练习,久之贯为一。
剑出于拳,以拳为基础、拳、剑在练要求中有共性如头、手、足、身、目,呼吸及意气力之锻炼,但又各具个性,谚云:拳有拳法,剑有剑道。剑分两刀,增加了攻击对方的威力和范围,剑法就是解决如何尽力发挥剑之在攻防中的作用和威力,由此也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如孙氏剑法,即有劈、崩、点、刺、撩、搅、抹、挂的用法,也揉合了八卦剑的挑、托、抹、挂、扁、搜、闭、扫、顺、堆等用法。剑的练习古来即称舞剑,就要求身体各部分紧密配合,高度协调。
孙氏太极剑分上下两路,合而为一可单练,上、下剑分而练之互为攻防,剑之用法尽在其中。
孙剑云简介
孙剑云,1914年6月6日(农历5月13日)生于北京,为孙禄堂之女。在1995年全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她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并被中国武术研究院聘为特邀研究员。
孙剑云9岁随父习武,得家传。17岁时随父赴镇江江苏省国术馆,任女子班教授。其间又与其兄孙存周同赴南京,随武当剑名家李景林习武当对剑。同年在上海致柔拳社成立六周年在会上,
与父、兄同场表演八卦变剑,深得称赞,时人评曰:"得其父之神。"
1934年,孙剑云考入北平国立艺术师专,师从周元亮习工笔画,善山水、仕女。1937年,她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是当时北平四小名画家之一。
解放后,孙剑云先后撰写出《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套路》、《形意八式》、《纯阳剑》、《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等作品,并多次出任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的裁判和裁判长。1957年,她在全国武术表演会上,被聘为四个名誉国家裁判之一。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她被聘为我国第一个武术女裁判。1962年,在北市高校运动上,她担任副总裁判兼裁判长。1963年,北京市太极拳表演会上,她担任副总裁判兼裁判长。孙剑云德艺俱优,在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在1979年,她当选为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3年,她当选为首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同年,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她任会长。1985年,她携弟子刘树春赴日本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赞扬。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在京各派太极名家几乎尽聚于此,孙剑云以年至耄耄之龄应邀前往,并与到会诸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技艺之精湛、功夫之浑厚无不叹服。《中华武术》撰文报道,评曰:叹为观止。
孙剑云修武70余年,守武德,远名利,重洁行自强不息。其师兄,美国加州武术院首任院长刘如桐先生曾写对联赞孙剑?quot;灿若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孙剑云为解放后孙门武学的主要传播者,学生、弟子遍天下。其中较有特点者有:张大辉,善推手、技击。刘树春,功架掌握较全面。白普山,善推手且拳架内涵较丰。童旭东,长于拳理、拳史研究。张振华,善形意拳。在京外弟子中,李慎泽,长于形意拳。黄万祥,长于八卦拳。霍培林,长于太极拳。然而因各人条件所限,众学生弟子中尚未有全面继承孙剑云之技艺者。
孙式太极拳重要人物
创始人孙禄堂
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1888年,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式太极拳。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经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禄堂在当时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
孙禄堂虽名满天下,然而一生俭朴如初,淡泊名利,不阿权贵,立身涉世“诚于中而形于外”。当年 ,孙禄堂无疾而逝,震动当时各界人士。《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世界日报》等重要报刊,均对他的逝世作了报道,对其一生给矛了高度评价。
孙禄堂一生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者有公博、孙振川、孙振岱、任彦芝、陈守礼、裘德元、陈微明、支燮堂、刘如桐以及其子孙存周、女孙剑云等。
孙存周
孙存周(1893~1963年),孙禄堂之子,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自幼随父习武,功夫精深,尤善技击。孙存周与人较技时随机变无一定法。孙存周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鲜有对手。
孙剑云,1914年生。著名武术家、孙禄堂之女、孙式太极拳嫡传第二代传 人,在武林百杰评选 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师”。毕业于北平艺专,攻书画,尤精山水、仕女,是位文武兼备的武术家。自幼承庭训,得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之真传与精髓。曾随父孙禄堂任教江苏省国术馆。新中国成立后,曾应贺龙副总理之邀任国际武术节上获武术贡献奖。曾任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形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城区政协委员。编著有《孙禄堂武学录》《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套路》。著有《形意剑》《形意八式》等。
孙永田
孙永田,祖籍河北省沧州,出生于北京,现任航天神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阴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及香港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孙永田自幼醋爱武术,曾习长拳、唐拳等多种拳械,有良好的武学基础。1970年以来,曾多次参加北京市武术比赛,名列前茅。自1982年始,从孙剑云学习太极拳、形意拳、太极剑、太极推手等,对太极拳、形意拳颇有研究。孙永田协助整理出版了孙禄堂先生一生武学精华《孙禄堂武学录》。2001年6月,他积极组织筹办孙禄堂先生铜像落成事宜,并成为孙式太极拳的各项重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孙叔容
孙叔容,女,1918年10月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完县。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孙叔容幼承家学,得祖父,父亲教导,获益良多。1953年即随父在北海公园习武授徒。1963年其父去世,她改往北京月坛公园定点义务教拳授徒,六年来从学者二百多人。1979年春受聘为开封市武术协会顾问,在河南大学内传授孙氏拳,习拳者先后数万人。1981年曾受姑母孙剑云之托,担任“日中友好武术学习访华团”形意拳教练深得日本友人赞誉。1984年被聘为“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1988年被河南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河南省武术老拳师”称号,并颁发证书。1990年11月创立“开封市孙氏拳研究会”并任会长。多年来她搜集整理祖传武学资料,已发表了《形意拳浅说》《八卦剑》及《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合订本。《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