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最早发祥于保定一带农村,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保定老调具有慷慨、质朴、擅长叙事等特点,而且行当齐全,适合演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袍带戏和群戏。唱词是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式,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拨子(散板)等。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二胡、笙等为辅。传统剧目有《调寇》、《下河东》、《临潼山》、《太平城》等。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保定市老调剧团多次进京演出,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该团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于1960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拍摄成电影并在全国发行放映。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新时期以来,老调又创作出《日月经天》、《拒马令》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获奖,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