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流行两种皮影戏即"老虎调"、"涿州影"。两种皮影大致都产生于明代,兴于清代,衰于民国初年。
老虎调曾流传保定全区,保南多于保北。唱腔无伴奏由演员干唱(本嗓演唱),风格粗犷、奔放、朴实,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音乐结构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综合形式。板式有平调、慢板、叫腔、帮腔等,伴奏只有大锣、大钹、堂鼓、大鼓等。行当分得较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娃娃生;"旦"又分老旦、小旦;"净"分净角(武花脸)和大生(文花脸)。剧目多连台本戏,如《四名山》、《中华会》、《七妖传》、《混元盒》等。
涿州影流传于保北涿州、定兴等地。演出时使用的伴奏乐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扬琴等,并有伴奏音乐,武乐有大镲、大铙等。音乐结构属板腔、曲牌综合体,主要板式有二板、头板、琴腔、还魂调,曲牌有"三赶七"等。行当分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剧目主要为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如《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演义》、《大英烈》等。用语较为讲究,文学性较强,而且通俗易懂,可谓雅俗共赏,在北京演出时有"书演成卷,文盼皮影"之称。涿州影人最独特之处是旦角头像从脑门到鼻尖为一条直线,其它地方的影人是一条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