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调,是河北省主要地方曲种之一。它发源于唐山市乐亭县一带农村,根据当地语言、音调、文化传统创造,并经过历代大鼓艺人在演唱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到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乾隆六年(1741)正式定名为乐亭大鼓书,恭亲王在观看演出后又赐名乐亭大鼓,此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自清代进入全盛时期以后,始终在曲艺界占有主要地位,在北方广大农村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乐亭大鼓说唱高手辈出,唱腔、板式不断创新,演唱内容不断丰富,演出书目有长、中、短、微篇共计150多种,自清代以来的温荣、赵永焕、吕占山、陈俊山、郑云来、王佩臣等人为乐亭大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乐亭大鼓在内容上主要有征战御敌、历史故事、侠义公案、神话传说、寓言杂事五大类。其唱腔属于板腔结构体,这种唱腔或委婉清秀而优美动听,或褒忠斥奸而情感切切。脚本有长篇、中篇、短篇和微篇,唱词多为十言和七言,主要板式有慢板、四平板、二六板、流水板。伴奏音乐主导乐器为大三弦,辅以皮鼓、铁板击节。乐亭县大鼓曲艺队是河北最大的乐亭大鼓组织,目前有演员50多人,主要的保留书目是《杨家将》、《呼家将》、《小八义》、《凤仪亭》、《西厢记》、《平原枪声》、《桐柏英雄》、《韩英见娘》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