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金钹战鼓 金钹战鼓,原名战鼓,源于祭祀,是乞雨拜庙的必备舞队,唐代天宝年间(742-755)流行于河北中部,尤以藁城为盛。
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铙、锣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汉族男性群舞。因鼓队与鼓队一旦相遇,必争高低,故当地人又戏称之为"气鼓"、"斗鼓"。清朝末年,藁城"金钹战鼓"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1949年后,藁城金钹战鼓发展为100多个战鼓会,主要分布在藁城南部地域,成为一些重大节日庆典中的主要演出节目,并形成四大流派:以黄家庄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激烈雄健,代表套路是"拿曹操"、"霸王鞭";以马庄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刚柔相济,代表套路是"凤凰展翅"、"蛟龙闹海";以土山村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步伐敏捷,代表套路是"八卦战"、"对花战";以五界村鼓会为首的流派,表演特点是时代感强,表演套路是"八卦连环阵"、"一龙破二虎"。以上四种流派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舞钹队员讲究跳、跃、滚、闪、翻、展、腾、挪,综合了金钹战鼓的所有特点。
1978年以来,藁城金钹战鼓改变了以往传统表演模式,从鼓点、服装、道具入手,把各种流派、各类风格的战鼓套路融会贯通,增加舞蹈语汇,完善战鼓套路,着重突出了时代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