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吹歌  吹歌传入安国已有160多年。相传,清道光十二年(1832),唢呐吹奏传入安国镇南关,滋河、小清河一带的音乐爱好者纷纷仿效,一时,吹歌风靡了南乡、西乡数十个村庄。后来,人们从吹歌为祭祀、庆典演奏,发展到节日出会、喜庆丰收、娶妇嫁女、生子拜寿、掘井建房、出殡上坟等活动。乐曲也由原来的几支、十几支发展到上百支。最有代表性的有《百凤朝阳》、《庆丰收》、《红绣鞋》、《放风筝》、《茉莉花》以及专用的悲调、喜歌、拜寿等乐曲。
  安国吹歌主乐器是大、中、小唢呐,配以笙管、笛及鼓、锣、钗。每逢出会演出,吹歌队均被排在前面,乐手手持锃亮的红木杆铜唢呐,吹出一支支动人的乐曲,往往是演奏了一曲又一曲。有时乐手还要一手执唢呐,一手执大管,两件乐器轮流着吹奏,再加上嘴里衔着口哨,或随时将大管换成牛角、喇叭头等,奏出不同的声音,表达了不同的感情。还有的乐手在板胡二胡伴奏下,演奏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等地方戏唱段,扮老生、妆花脸、唱小旦,生旦净丑的唱腔都用唢呐、大管、口哨、牛角、喇叭头来完成。
  1949年后,安国吹歌新曲牌《翻身道情》、《送郎参军》等应运而生。在演奏形式上,不仅服饰创新、配器丰富、队伍扩大,而且搬上舞台银幕,通过录音录像走向全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