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花鼓落子  安国花鼓落子始于明朝初年,由当时河南、安徽灾民流落安国乞讨时传入,后来成为安国城乡广为传唱的民间说唱艺术。它以唱词通俗、曲调婉转、载歌载舞、风趣活泼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最早的花鼓落子,由独人表演,身上背着小鼓,手上拿着小锣,不用乐器伴奏,边唱边敲边舞,演唱内容多为故事。
  安国花鼓落子这项民间艺术在近50年来得到发掘整理与提炼加工,编排了一批新的花鼓落子节目。这批新节目,加上乐队伴奏,演员也由单人变为4人,后又由4人、8人增至16人,男女各一半,男演员头上包白毛巾,女演员梳长辫子,均身穿绣云子花边的彩服,腰挎龙鼓,右手持长鼓外向锤,左手持小锣,边唱边敲击小锣和小鼓,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