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卢村义和团音乐 廊坊市军卢村音乐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伴随着村民们耕种锄耪、生老病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每逢旧历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音乐会都要举行隆重的散灯盍仪式,即用纸做成碗状,内放油捻儿,点燃后吹奏着乐曲,念着咒语扔到井里、坑里和一些偏僻角落,传说屈死的鬼魂得到它就可以脱生而不再害人。每逢庙会,要出会演奏,经常几个音乐会各占一方,对棚献艺,自然形成大赛格局,比耐力,比功夫,比谁连续演奏的时间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民众自发地奋起反抗,掀起了轰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河北廓坊一带很多花会的会头当上了义和团大师兄,成为义和团勇士。军卢村音乐会就是这样的一个团体,他们的会头冯兆来担任义和团大师兄后,整个音乐会便自然地变成了义和团的军乐队,紧密配合义和团的各种活动,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军卢村音乐会转变为义和团军乐队之后,在他们熟悉的乐曲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和调整,便圆满地完成了义和团各种活动的需要,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比如用悠扬、缓慢的《巧跳神》乐曲配合团众的上法排刀,更显神秘色彩的浓重;把流水板的《鹅浪子》加快速度、加重节奏,配以管子的上下大滑和快速吞吐,便出现了人喊马嘶、冲锋陷阵的意境,而成为战场上的进军号角。
1983年初,在廊坊发现了军卢村的义和团音乐之后,很快受到了音乐界、民研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内外引起了反响。以刘德俊的管子、韩存智的云锣、李尚勤的笛子、杨绍启的笙为骨干的军卢村义和团音乐的第二代传人,在冀中一带享有盛誉。现在的军卢村农民吹打乐团,已是义和团乐队的第三代传人,他们的演奏风格和同类型的屈家营、周各庄、葛渔城等音乐会相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气势宏伟、节奏铿锵、对比强烈、起伏跌宕的特色,保留了义和团军乐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