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

新华社记者张  旭摄

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

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

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
 
策    划:江  山
执行策划:罗  绮
作    者:张涛、范世辉
栏目主持:江山、甄智力
设计制作:王东宏
首播日期:2002年7月
   

一点一滴看差距
——运河两岸冀鲁经济环境调查

 

    (记者张涛、范世辉)20年前,山东省的乐陵县、宁津县的不少村民跑到河北邻近县来讨饭吃,如今,河北却面对快速发展的山东经济望而兴叹!是什么促成了山东的超常规发展?近日记者对运河两岸河北、山东十几个县市进行了采访调查,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蕴涵着冀鲁两地在经济发展环境上的巨大差异。
    同样背景山东蔬菜却搞得红红火火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运河沿岸的山东德州、武城、临清等许多市县,由于政府的有力支持,近几年都纷纷建起了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交易红红火火。而河对岸的我省不少地方,蔬菜种植却发展不起来,不得不去山东“进口”。
    在临西县惟一的一个蔬菜市场,几个卖菜的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市场有上百个摊点,每天卖出的3万斤蔬菜,可是绝大部分菜都不是本地的,而是来自山东临清,虽说当地姚楼村和容潭村有20几个大棚种着黄瓜、西葫,可菜太少,供不应求。
    既然有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当地的蔬菜种植为何发展不起来?记者来到临西县容潭村,采访了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王光岱。他对记者讲述了当地发展蔬菜大棚的历史:1994年,县里组织农民种大棚菜,当年全县就发展了270多个,可是由于技术不行,多数种植户因赔钱陆陆续续不干了。到目前,全县的大棚一共百八十个,每天出的菜只是当地市场的一个零头。他说,当地发展大棚菜突出存在的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可是近几年县乡领导换届频繁,很少有人实实在在抓这件事,最终导致当地菜市场被临清产的蔬菜占领,菜商们每天起大早到十几里路外的临清蔬菜批发市场去进菜。
    为了弄清临清蔬菜种植发展的原因,记者来到临清市,发现当地政府对蔬菜种植、交易非常支持。在位于临清市城南的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摊点坐落整齐,交易十分繁忙。据几个菜商说,当地政府部门对蔬菜种植不但提供发展大棚种植资金,几乎天天还有技术员下乡提供技术。种植的时候也不用交什么这费那费。同时市场政策很优惠,除了应交的工商税收外,每天只交一元钱的市场管理费。
    河北农民情愿把农产品卖给山东
    走访中,河北老百姓告诉记者,他们宁可把自己的农产品卖到山东也不卖到当地,因为山东人对外地人特殊照顾,出的价格高又不查车,还有各种优惠。
    景县碱场王村民告诉记者:“我们卖棉花什么的都到山东去卖,人家那边一见是河北过去的,特殊照顾不压斤秤,同样的棉花质量在山东的卖价也好。当地交警部门看是外地来的,从不查车牌照,也不交什么费。咱们老百姓买车一般只是农用,不上牌子,如果到本地卖的话,还没到县城车就被扣住了。没人敢到咱们当地去卖。”一位司机告诉记者说,山东人不像咱们景县查车查“外地人”的,他们查车专门查“本地人”的,给外地人开绿灯。河北司机开车去山东,什么都不用带,无牌无照也没事,只要带上身份证能证明是河北人就行。
    河北人到山东卖东西,走到哪儿都受厚待。东光县找王镇党委书记吴向东告诉记者,一位老百姓去德州卖蔬菜,由于是刚刚买车驾驶技术不好,在十字路口闯了红灯,被当地的交警截住。当交警知道他是去卖菜,开车不熟练时,让他坐在车上,亲自驾驶着车把他送到蔬菜市场,感动得这位老百姓热泪盈眶。
    故城县建国镇近几年大力扶持蔬菜种植,已经发展两万多亩。然而镇党委书记赵光宇不无忧虑地说,许多菜农从不到县城卖菜,而是把菜运到对岸的山东德州市、武城县交易,繁荣了人家的市场。因为到山东市场卖菜不管装车大小,进了市场只收一元钱管理费。而在当地市场则按车上的装包数量交纳管理费,一个包就收一元,一般的车装五至七包,权衡之下相差五、六块钱,菜农当然愿去山东卖菜了。
投资经营者纷纷放弃河北在山东安家
    记者发现,近几年来很多好的项目纷纷落户山东,原因就在于山东比河北在招商引资上政策优惠,不惜投入。
    东光县找王镇党委书记吴向东告诉记者,波司登羽绒服是全国著名的品牌,前几年,公司想把其利润低的生产线转移。他们先到沧州市进行了考察,然后到山东德州考察,经过比较,还是选择了德州。为什么?因为德州有优惠的政策,允诺企业一入驻便给1000万元的安家费。可是沧州就没有这样的优惠条件,所以人家不肯来。
    同样,每年能给德州创造1000万元税收的皇明太阳能公司,入驻德州时情况类似。当初德州之所以能把皇明太阳能吸引到德州安家,靠的也是优惠的招商措施——德州德城开发区无条件给皇明太阳能公司一个400平方米的大车间。
    一位乡党委书记说,这种给安家费、给经营场所的吸引外商的做法在河北很难行的通。一般人谁也不敢给。如果这样做了,不但不会有人说好,还可能会有人说三道四、说当事人在中间吃了好处。河北人要想赶上山东人,发展经济的观念如果不转变,恐怕是一句空话。
河北人远赴山东请客商吃饭
    在我省的景县、东光、临西等地采访时,一些干部群众说,由于餐饮业跟不上,河北的企业、单位等来了客人后,却要到临近山东的县市请客吃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记者曾几次到位于山东德州的“美利华饭店”、临清市“银都饭店”、“福荣大酒店”等稍有名气的饭店观察采访,发现晚饭时间这里的停车场上有一大部分车挂的是沧州、衡水、邢台的牌照。谈到为什么舍近求远去请客吃饭,一位河北的企业负责人说,这里的饭菜齐全,各种档次的都有,而且同样规格的饭菜在这便宜不少,服务质量也比当地强。所以朋友聚会或招待外来客商,一般都来这里吃饭。
    据临西县河西镇镇长王振乾说,前年,哈尔滨一家轴承厂到他们镇考察,准备投资建分厂,后来又考察了河对岸的临清市烟店镇,最后还是选择在山东临清投资,任凭他们提什么优厚条件都没能把企业留住。临走老板撂下一句话:“面貌像农村,吃饭得过河,我们实在不愿留下。”

 

请点此将本文推荐给你的好友!  【打印本页】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无锡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分社风采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