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离“药都”有多远?

    站在全国市场的角度上看,石家庄有哪些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面对这个问题,许多熟悉石家庄的人都会脱口说出———制药业。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医药工业要“重点发展青霉素、维生素深加工产品,巩固石家庄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快现代中成药发展,在石家庄和安国市建设高水平的中药产业化基地”;石家庄市的一份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在原有的安国“药都”(中药材集散地)基础上,利用石家庄市医药行业整体优势,建设国内、国际知名的“药都”。 

    建“药都” 优势明显 


    石家庄的制药业强在哪里?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2000年石家庄市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29.1亿元,利税10.16亿元,在全国3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位;销售收入86.5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的80%,利润5.58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的90%……石家庄的医药产业不仅是全省医药业的支柱,并且已经步入全国医药行业的前列。 


    在石家庄的医药产业结构中,青霉素、维生素等原料药的大规模生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市的化学药品及中成药共有18个剂型、644种产品近千个规格;12大类原料药29种产品的年生产能力约6万吨,约占全国生产能力的10%;特别是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品种,产量高居全国首位;维生素系列产品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其中维生素C、维生素B12等产量在全国居第一位;其他产品像无水葡萄糖等,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均居前列;中药产品抗脑衰、五福心脑康、生物制药中的乙肝疫苗、人血白蛋白等品种,都已经初具规模。 


    石家庄市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所有制结构多样化、企业规模层次化的制药企业群体。既有华药、石药这样的国家特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又有神威药业、以岭集团、科迪药业等高科技医药民营企业,还有在各专业领域属于佼佼者的企业如威远、华曙等。133家大大小小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构成了全市整个医药产业的大框架。 


    石家庄医药企业目前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包括石药集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制药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的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河北威远集团核心企业威远生化投资并控股(占90%股份)的深圳市威圣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这为石家庄市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渠道,并为公司进一步规范化运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 

    产品结构单一是只“拦路虎” 


    尽管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等政策面利好消息的出台,石家庄建设现代化“药都”的蓝图正在不断展开,但在这条充满竞争火药味的跑道上,还横着不少的“拦路虎”。 


    调整产品结构也许是石家庄制药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虽然青霉素等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细菌耐药性增强等问题,其在整个抗生素市场上的份额正在逐年下降,价格一路走低;而印度抗生素原料药的兴起及维生素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维生素C已从最高的15美元/公斤下降到现在的3.1美元/公斤)使得产品结构相对集中和单薄的石家庄制药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加上国内的维生素C是按食品出口到国外的,与外国公司作为药品来销售的价格差距较大,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石家庄企业生产的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类产品,多为普药或仿制药,特点是覆盖广、水平低,利润也比较低;而生物制药业目前恶性竞争激烈,像阿维菌素的市场价格已从上市初的几万元下降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 


    神威药业的宣传部长景善慈认为,石家庄的医药产品总体来说,西药强,中药弱。以“神威”为例,尽管是全省振兴中药产业五年规划中十大骨干企业的排头兵,但去年实现的4.5亿元产值,也仅占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他说,石家庄建“药都”有优势,医药企业比较多,有华药、石药这样的大集团,还有安国等比较好的中药基地。但是目前中药企业都比较小,连神威作为龙头企业也还不足以让其它企业心悦诚服地“投降”;他还说,一些县市的假冒伪劣药品流出省外,严重影响了石家庄药业的整体形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一位归国博士认为,石家庄医药企业在技术上有一些窍门,而且技术工艺并不落后,输就输在观念上。目前国内其他药厂为使维生素C生产销售有新突破,或与国外大公司联合,或到第三世界建厂,其它像西安杨森、天津史克及上海强生等医药企业非常重视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等。在这些方面,石家庄的医药企业显然落在了后面。 

    产业结构调整 难以绕开的问题 


    有人预言,未来几年是中国医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兼并、重组将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弱肉强食,最后能生存下来的将只有20—30家大的医药企业集团。石家庄大大小小130多家医药企业,今后是强强联合还是大鱼吃小鱼?国企石药集团和民营企业神威药业不同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判断趋势的线索。 


    1997年8月,石药集团的挂牌成立,曾在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据石药集团办公室主任王振国介绍,石药集团的成立有其特殊的契机。 


    1992年,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家控股子公司————中国制药企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制药),1994年,“中国制药”在香港上市,成为河北省和全国医药行业的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当时维生素C价格坚挺,利润丰厚,“中国制药”股票价格稳居高位,石一药利用股票融资兴建了3000吨维生素C项目,实现了规模经营。正当石一药人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世界性的价格大战爆发了,维生素C售价狂跌一半。“中国制药”股价低靡,成交量萎缩,“中国制药”这个融资窗口岌岌可危。而此时,另一家大型制药企业————河北制药集团正苦于主导产品青霉素产能偏小,急需寻找企业上市融集资金的渠道,但其独立上市的条件不够成熟。一个寻求业绩支撑,一个欲借船出海,双方一拍即合…… 


    石药集团组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特别是去年开始产权制度、科技创新体制、营销网络建设、人才激励机制等改革,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据介绍,企业今后将继续巩固原有的优势,并希望在中药产业化、保健品开发上有所作为。 


    与国有企业通过兼并实现规模扩张的选择不同,民营企业神威药业更加强调在夯实自身的基础上寻找发展良机,即“先做强,再做大”。 


    1992年,神威药业实行股份制改造,1995年,实施产权改革。新的管理体制让神威药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之一。据景善慈介绍,神威药业产品以现代化中药为主,是全国软胶囊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水针剂及固体颗粒剂的生产能力在全国也名列前列;目前已拥有河北的张家口、山东的平邑及新疆几万亩中药材基地;不仅在全国建立了30多家办事处,还打算把产品销到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去。 


    虽然神威目前已有7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6个国家级新药,还有正在研发中的国家二类中药和十几个其他国家级新药,但景善慈坦承,与日本、韩国的科研水平相比,中国的中药至少差了30年。 


    国内制药企业靠什么竞争?德国的拜尔等医药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开办合资公司或独资建厂,虽然他们的产量少,但产值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去年的PPA风波,仅中美史克一家就为中国的感冒药市场让出了几个亿!景善慈认为,石家庄的药业要学习河北的奶业,像三鹿,就是依靠品牌效应,将弱的、小的企业纳入麾下,提高在整个行业中竞争力。但他同时承认,现在神威的实力还不够,首先要做强,然后才能做大,才能通过资本运营把那些“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企业收购或兼并,实现石家庄中药产业化的目标。 

    创新是关键 拼的却是人才 


    河北省知名企业家马胜利曾对企业的产品创新作出阐述:产品创新要靠加大科研力度,就是说,企业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而在制药领域,一个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才特别是产品研发人才的素质与使用。 


    加拿大归国博士高春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是1997年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河北制药的。最初,我看他们30多人的小厂,年创产值30多个亿,觉得他们挺务实,但还是拿不准。于是就听从当时的总经理、现在的石药董事长蔡东晨先生的建议,半年在国内工作,半年回加拿大。后来我发现这里确实有我的用武之地,就干脆不走了”。高春平在石药工作了多年,已从开始负责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一名负责调研和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管理人员。 


    石药集团现有大中专以上技术人员4500名,占职工总数的38%,其中硕士近百人,博士6人,有3名博士后是从国外学成归来。过去,企业只是规定了博士、硕士们可以享受的待遇,但后来发现这样做并不能有效调动积极性,于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开始探索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三年来,这些科研带头人已经为公司已经开发出40多种国家级新药。 


    1999年底,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石药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运作。近年来,石药集团更以占销售收入2%以上的巨额资金投资科研项目。 


    除了在改革中实践了马胜利的产品创新理论,石家庄的制药业巨头们还在医药流通领域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在实行医药分离等国家医改背景下,华药、神威等企业及时谋划,建立起华药大药房、神威大药房等药品销售的连锁网络,不仅方便了百姓购药,同时为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风向,进行战略策划提供了依据,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深了品牌渗透率。 

    -----------------------------------------小资料--------------------------------

    华北制药 

    建于1958年的华北制药厂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历史,40年来,华药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集团,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左右),而且其粉针制剂的年生产能力也居全国首位,占有国内25%的市场份额;1997年,华药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六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在生物制药方面,华药的一些产品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石药集团 

    1997年8月由河北制药、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联合成立的石药集团近年来脱颖而出,卓有成效的企业形象宣传“做好药,为中国”使其名声雀起。截至今年5月份,石药集团总资产已达47亿元人民币,2000年销售收入达36亿,在全国处于前列。形成了以抗生素和维生素等6大类上千种产品的生产规模。现青霉素产能每年3500吨,仅次于华北制药厂;维生素C产能1100吨,仅次于东北制药总厂。(完) 

    来源《燕赵都市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