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国现有的6000多家制药企业,能生产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药用敷料及药用包装和制药机械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药工业生产体系。其中能够生产化学原料药1400种、制剂药4000多种、中成药30余万吨,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量1999年达到43万吨,其中24大类原料药26万吨,成为世界原料药第二大生产国,青霉素及β-内酰胺类药物和维生素等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九五”计划的5年,我国医药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医药工业总产值、工业资产总量、医药商业销售额在“九五”前4年分别达到年均递增16.4%、15.9%、13.8%的水平,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医药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医药市场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医药行业发展为高技术、外向型为主导的产业,我国的医药产品市场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医药经济运行情况预测,今年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发展的局面: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10%;商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8%;商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0%。这主要是因为:
——市场需求将在改革中保持适度的增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20%,人口增长已经突破13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医药市场总体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
——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推行,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结构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推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更加深化,各省、市、自治区公费医疗可报销目录相继出台并不断调整充实完善,由于新医保制度的运作,用药报销范围的限定及新的物价政策的影响,进而引起药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出现进口药降、合资药稳、国产药增长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对70家158个品种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前几个月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占57.22%,合资药29.33%,进口药品13.45%。一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国产药、普药及新药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动态,适时调整好产品经营结构。
——中成药品种及天然药物制剂市场发展前景看好。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97.4%是仿制品,被世界公认为创造的药品十分有限。1993年,我国政府承诺对医药产品实行行政保护,截至目前,已有11个国家84种产品申请药品行政保护,我国已受理81项,批准63项。加入WTO,要买断一个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500-600万美元。面对已经到来的严峻挑战,中药品种及天然药物制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医药营销、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对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社会消费行为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既为医药零售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也对零售药店在人员配备、进货渠道、销售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促进了医药零售业的规范营销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我国医药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事实上,医药产业行业集中度已出现提高趋势,在全国几万家医药工商企业中,排名前60位的企业1999年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3%,利润占全行业的69.5%。其中,列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的25家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35%,华北制药、东北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天津医药集团、片仔癀集团、江中集团、太极集团、敖东集团、吉林制药等十大集团的产销率均超过10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有1000多家医药企业仍在亏损中挣扎。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两极分化将日趋明显,GMP(规范化质量管理)、GSP认证的推行将加快弱势企业的淡出。可以预料,近两年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潮,一大批类似哈药集团、新华鲁抗集团、南京金陵集团等巨型的、有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将出现在中国大地上,而一大批小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制药行业。
——入世不会动摇我国原料药的地位。资料表明,世界原料药的生产中心已转向亚洲。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为争夺世界原料药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印度在布洛芬、卡托普利、新诺明、TMP、羟氨苄、环丙沙星、乙胺丁醇、雷尼替丁、氢氧化铝、氯霉素等品种上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在青霉素、VC、解热镇痛类等品种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头孢类有望成为我国未来较具竞争力的品种之一。此外,药品降价不会波及原料药,药品零售价大幅下调,但其矛头所指的是我国流通领域中一直为国人所诟病的“虚高定价”,其对生产厂家的影响较小,对原料药市场的影响就更小。
对市场环境的分析
2000年深沪大盘不仅展开了凌厉的上攻态势,而且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市场热点。这就是医药板块的全面启动,作为一个板块来看是除去年年初网络股以来所没有的,给未来的市场走势拓展了想象空间。
(一)行情就此展开 2001年医药行业完全有可能成为市场最耀眼的明星,这不仅仅在于医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也不仅仅在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给大家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市场潜力,而在于股市发展的本身必然趋向于相对时间内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或公司。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和股市本身投资的角度来观察,医药行业已具备了被市场所认同的条件,即生物制药的迅速发展和巨大潜力,中药入世的极好机遇以及化学合成制药2000年业绩的大幅回升,可以说该行业本身已具备了被市场认同的内在要求。而近一年多市场炒作的格局变化也使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凸现。
——生物制药板块,特别是其中开发能力强大、又有一定业绩支撑的企业,如复星实业、天坛生物、星湖科技等将成为本轮行情的龙头。对这些股票的认识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概念的炒作,复星实业的乙肝诊断试剂、基因芯片、天坛生物的人血代用品,星湖科技的基因芯片等项目已取得相当的进展,虽然客观地说这些项目离产业化、商品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医药产品的突发性、爆发性、巨大的盈利性决定了投资者投资该类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类股票也是中长线投资的首选品种。
——2000年下半年以来新股发行价格、上市交易价格普遍较高,许多医药类新股都在30元附近。在同一市场中老股的价值也有所提升,通过比较,如复星实业、天坛生物、星湖科技、哈药集团、阿胶、东北药等与新股相比除其流通盘子较大外,公司的基本面绝不比目前的新股差,而且复星、天坛、星湖等在产品的生产开发前景上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从市场炒作的角度看,去年以来与医药行业同被投资者看好的IT行业、新材料行业已有不俗的表现,如清华同方、华工科技、风华高科、东方钽业等。而医药行业或生物制药板块与之相比,市场表现则要逊色的多,其中许多股票都有一个相当长的筑底过程,风险相对较小。由于宣传不够,大家以为纳斯达克市场上网络股最风光,其实真正的赢家是生物制药股,从整个2000年来看,网络股的炒作以失败告终,而生物医药股在大盘跌去40%多的情况下,全年仍顽强上涨20%以上(1999年上涨107%)。
——创业板的推出对主板市场有着负面的影响,但对医药行业特别是在主板上市的生物技术类股票冲击甚小,甚至由于比价关系的悬殊(假定创业板股票价格定位较高),对主板市场的股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二)行情的定性 从推荐的股票投资可以看出,上市已有较长的时间。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观察,很难断定本轮行情最终能够演变成带领大盘创出2001年的历史新高,但推荐的股票与电子通讯类、新材料类以及去年下半年上市的新股相比,至少有一个补涨或价值回归的过程。
(三)生物医药与网络股的比较 虽然生物制药与网络科技的盈利能力都不太理想,但仔细对比又有较大的不同。第一,“烧钱”的程度大为不同;第二,许多生物制药企业是在传统的制药企业基础上逐渐调整产品结构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企业,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大多数企业仍有稳定增长的业绩保证;第三,新产品开发的风险主要在科研机构,上市公司承担的很少。因此,投资生物制药企业风险要小一些。
(四)网络股的教训对炒作医药类股票的借鉴作用 生物制药类股票虽然与网络股有较大的差别,但盈利能力较弱是其共性。网络股的硝烟刚刚散去,许多投资者仍记忆犹新,因此,炒作医药类股票肯定会表现的比较谨慎和理智,市场难以出现疯狂的势头,但这种谨慎和理智,更有利于行情的健康发展。
对上市公司的点评
医药板块的上市公司,因为涉及到生物工程高新技术,往往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理性的投资者在关注市场炒作概念的同时,更着重分析公司在研发、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实力情况和发展潜力。这里提出在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十家公司,进行简要评述:
(一)复星实业 复星实业一直被证券界看作生物医药板块的龙头。确实,公司自1998年上市以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成为我国最大的临床诊断试剂生产商,而且拥有链激酶、干扰素、白介素-2、红细胞生成素等多个基因工程新药证书,是国内目前拥有基因工程新药证书最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丰富的新产品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9年公司取得了每股0.4元的好成绩,2000年达到0.45元的收益。2001年,公司的新药开发又将取得新的进展。
(二)天坛生物 天坛生物是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改制上市的一家公司,其拳头产品——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现已拥有全国市场一半左右的份额。国家关于停用乙肝减毒疫苗的政策,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司背靠实力雄厚的卫生部直属研究机构,在生物制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多种产品系独家生产。公司投资研制的“人血代用品项目”,因市场容量极大而具有极其诱人的发展前景。
(三)星湖科技 公司与联合基因公司合作,投资生物芯片项目,从而奠定了其在国内生物芯片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已广泛用于基因组研究、新药开发、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公司在新药开发、疾病诊断等实用化芯片上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产品有望打入国际市场。
(四)三九生化 三九生化经多次重组后,已经成为主营业务突出的生物医药类公司。公司除了在静注丙种球蛋白、抗乙肝转移因子、降纤酶等已有产品上保持较好的经营势头外,还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肺表面活性因子、重组肝细胞因子等基因工程新药开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是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可望获得新药证书。它将是公司今后几年的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
(五)东阿阿胶 东阿阿胶的拳头产品——阿胶,是我国传统医药上的瑰宝,享誉海内外。公司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经营业绩年递增20%以上。公司目前正致力于阿胶产品的现代化,已经与颇具实力的科研机构合作,着手研究阿胶的药理机制、开发新的阿胶产品和新剂型,以期最终能得到美国FDA的认证,打入美国市场。东阿阿胶还在生物医药领域有重大投资项目,除了红细胞生成素已经进入市场外,重组人白介素-11、重组水蛭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也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六)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主要生产云南白药和田七系列产品。云南白药始创于1902年,由云南著名中草药师曲焕章发明,1955年他将此秘方献给政府。次年,国务院保密委员会将云南白药处方及工艺列为国家级绝密资料。云南白药适用于外科、伤科及内科、妇科的出血疾病,对止血化瘀、消肿镇痛有独特疗效,于1979年、1984年、1990年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金奖。云南白药上市以后,利用募集资金,多次进行技术改造和实施产品现代化工程,使我国民族医药的这块瑰宝,焕发了新的青春和活力。
(七)昆明制药 公司主导产品是天然植物药,主要生产经营抗疟药蒿甲醚系列、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三七系列。公司拥有5个一类新药:青蒿素、蒿甲醚、蒿甲醚注射液、本芴醇、本芴醇胶丸。蒿甲醚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极少数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良好的抗疟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公司生产的蒿甲醚已在27个国家注册销售,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手册。公司利用募集资金,积极推进新药开发进程,研究开发的细胞培养紫杉醇、脂质体、田七皂甙等项目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八)哈药集团 哈药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医药企业之一。1999年,公司每股收益0.3元,2000年达到0.6元,迈入绩优股行列。2000年,公司的销售额在65亿元以上,位居全国之首。公司的下一个目标是在“十五”期间再翻一番,以跻身世界50大制药企业的行列。因此,预计公司将抓住医药行业大重组的历史机遇,借助资本市场,利用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产业规模,谋求超常规的发展。
(九)鲁抗医药 鲁抗医药为我国四大抗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公司利用上市机遇,实现了其拳头产品青霉素的升级换代。1995年投资11.17亿元,上马了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年产1000吨青霉素工业钾盐及半合成系列产品项目,生产6-APA、氨苄青霉素、7-ADCA、头孢拉啶等第二、三代青霉素,形成我国青霉素原料药到半合成产品完整的一条生产链,生产水平跃入国际先进行列,其半合成产品生产能力在亚洲也是首屈一指。头孢类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新一代抗生素,也是中国医药企业加入WTO与洋商对垒的一个关键品种,将有更大的发展机会,鲁抗医药无疑也将成为入世的受惠企业之一。
(十)东北制药 东北制药是我国民族制药工业的发源地。维生素C是东北药的重点产品,1998年以来,东北药抓住维生素C市场回暖的机会,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技术改造。1999年VC总产量达到1.3万吨,物耗降低13%,能耗降低37%,制造成本比转制前降低40%,实现生产利润1亿余元,成为东北药的最大利润支柱。去年上半年,东药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52%。(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