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引领中药现代化

  新华网石家庄电 “高科技引领中药现代化!”日前,记者在河北以岭医药集团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以岭”集科研、医疗、生产、经营于一身,石家庄建“药都”,它自然如鱼得水,更欢畅。

  去年12月27日,“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揭晓,其中“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开发的通心络胶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其中。“这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咱们河北省中医药界建国以来第一次拿到!”该集团信息部主任郭双庚一见记者就高兴地说。据这位专家透露,他们正在努力将细胞超微粉碎技术、低温干燥技术、生物芯片筛选技术等“嫁接”到中药上,与国际接轨。为了“嫁接”,该集团投巨资,在石家庄高新区东区征地170亩建设现代化科研、制药基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现代生物工程中心。其中,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

  “打造药都,人才是第一位的!”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吴以岭教授表示,该集团将坚持引进人才战略,正在兴建的“中医药开发现代技术应用中心”,就是要搭建一个中医药开发科技“平台”,逐步引进博士30名、硕士50名,总体研究人员达到200人,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形成国内一流的中药、生物药开发综合科研实力。目前,“以岭”除招聘、送培、自培高科技人才外,还与国外大科研机构、高层次专家横向联系,最近又和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专家、教授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同时,他们还加强了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及国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眼下,他们正参与筹备计划于今年2月23日召开的“中药现代化研讨会”。

  采访中记者发现,“以岭”较其他一些制药企业还有一个天然优势———临床优势,医院里每个专科都和科研相结合,疗效好的制剂,直接进入研究院(药理分析),然后再走进车间。据介绍,“以岭”每年都会拿出销售总额的6%———8%用于技术创新,短短几年已经开发成功两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家准字号新药,目前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研攻关项目11项。

  随着我国入世,“洋中药”入侵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但“以岭”已经锁定目标:做大做强,立足国际竞争。这,不也是石家庄打造中国“药都”的目标吗?(完)

    来源《石家庄日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