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 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口旁》、《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就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评剧由于其编演的剧目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又善于吸收兄弟剧种和姊妹艺术的营养以丰富自身,所以发展极快,演员辈出。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唐山落子”已向东北地区流传,出现了以李金顺、芙蓉花、金灵芝、筱麻红、喜彩莲等人。因李金顺的演出活动以辽宁为中心,故又被称为“奉天落子”。在天津享盛名的刘翠霞。在此前后,芙蓉花、白玉霜及喜彩莲等先后将评剧带到北平,使它成为北平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三十年代中期,评剧又进入上海。就在这个时期。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等著名演员已形成了各自的声腔流派,蜚声剧坛,盛名不衰。 全国解放后,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喜彩苓、花月仙、李忆兰等著名演员纷纷竞演新戏,深的群众喜爱,使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由于一批新文艺工作者陆续加入,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和改革实践,更使这个剧种出现了新的生机。它在艺术变革上的显著标志,是剧目表现题材范围的开拓和男演员的 迅速崛起。如《夺印》、《向阳商店》、《钟离剑》、《孙庞斗智》、《柳毅传书》、《金沙江畔》、《三里湾》、《野火春风斗古城》都是以男演员为主角的剧目,这不但使评剧所反映的生活面日趋开阔,而且在解决男女同腔同调、发展和丰富各个行当的演唱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改变了过去评剧完全有女角挑班的局面。魏荣元、马泰、席宝昆、张德福、赵连喜、陈少舫、刘小楼、孔广山等男演员也由此声誉日隆,深的广大观众的喜欢。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话。表现时生活气息浓郁,具有亲切的民间风味:它的形式也相当活泼,自由,及其擅长于表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目前,这个剧种除了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传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中也有不少评剧表演团体,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它都有广泛的观众基础,生命力日渐兴旺,影响亦臻扩大。特别是其代表剧目《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等摄制成影片公映后,这个剧种亦为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所熟悉与喜爱.

——————————————————————————————————————评剧的调式

  正调:它在各类声腔中居于主题位置,是评剧的基本腔,正调调高(以1音为宫)一般在F宫至bB宫之间(因人而异),住奏乐器板胡定弦(低音5 ,2)。正调唱腔曲调明快、粗旷、清越、高亢,板式齐全(五大主体板与三类附属板)。这类声腔能适应各种戏剧情绪的需要,并具有 生动、自然、朴实、流畅以及语言真切等特点,听来明白如述,生活气息浓郁。次外,凡字大慢板即使正调下五度宫系统的派生唱腔。

  反调:它是与正调相对相反的一种声调,两者之间是一种异腔异调的关系。反调的曲调深沉、细腻、委婉、凄楚。反调调高的演唱音域低于正调四度音程,属于上五度宫系统,如正调为G宫,反调则为D宫。主奏乐器板胡定弦(1,5)。传统反调不如正调丰富,仅有慢板、垛板以及迷子、搭调板式,但是解放后,却有很大的发展变化,不仅板式齐全,并可配套组合,常用于一出戏中主要角色的重点唱段。60年代初,在《无双传》一剧中第一次出现了反调大慢板。

  越调:越调一词尚有待考证,但他既不同于河南湖北的地方戏曲“越调”。评剧的越调是正调上五度宫系统的派生声腔,如正调为G宫,越调即为D宫。从实践中来理解,越调的“越”似乎借用“翻越”之意,亦即翻越正调的一种声腔。越调演唱音域低于正调四度音程,两者曲调基本相同,是一种同腔异调的关系。主奏乐器大板胡定弦(低音5,2)。越调又可分为男腔越调和女腔越调。

  1男腔越调——这种声腔是在50年代发展起来的,通过《秦香莲》《金沙江畔》《夺印》以及《钟离剑》等一系列剧目逐步丰富,发展和形成,板式亦日趋齐全。越调的出现打破了男女同调同腔的局限性,解放了男腔音域偏高的束缚,也打开了中、低音区,开辟了花脸、老生等行当唱腔;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和丰富了男腔在现代戏中的音乐功能。所以,越调的出现不能不认为评剧声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女腔越调——这种声腔始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为评剧《志愿军的未婚妻》作曲中的【锄草调】,是在喇叭牌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越调系统中与男腔越调是一种同调异腔的关系,两者调高相同,但曲调结构不同,其乐句与过门相互呼应、对称,曲调欢快、喜悦而又抒情,多为二六板结构形式。

  反越调:这种声腔是借鉴了女腔反调形成的。它是与越调相对相反的一种声腔(相当于正调与反调之间的关系),多为男腔。反越调是越调上五度宫系统的声腔,故两者之间是一种异调异腔之间的关系,如越调调高为D宫,反越调则为A宫,后者的演唱的音域低于前者四度音程。主奏乐器大板胡定弦(低音1、5)。由于反越调的功能与女腔的反调相同,所以又叫男腔反调。

  民歌小调:民歌小调出现在“对口莲花落”时期,它伴随着评剧声腔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而生存下来,并发挥了其作为人物的特定唱段或是插曲的功能。这些小调主要有【喇叭牌子】、【锔缸调】、【太平调】、【茨(儿)山调】、【大悲调】以及新编的【蜻蜓调】、【船夫调】、【降香调】等。

  西路调:西路调系由西路评剧中吸收过来的一种声腔,多为二六板结构形式,曲调奔放、粗圹、活泼、欢快,常常用以增加曲调的力度气派,或作为小花脸、彩旦等行当的唱腔,以突出喜剧色彩。主奏乐器板胡(低音5、2)调高多以正调或越调的调高为据。


分社简介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