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

背景介绍:

  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于2000年9月18-24日在评剧的发源地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市的院团推出了12台优秀剧目。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花淑兰、马泰、谷文月、刘萍、宋丽、马淑华、李秀云、刘秀荣等竞相登台。期间还举办了评剧艺术研讨会、河北省评剧票友大赛、评剧电影展映周等活动。

本届评剧节的闭幕式在唐山市滦南县成兆才纪念馆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等为获奖者颁奖。此次艺术节共评出集体、单项奖9个,其中中国评剧院的《祥子与虎妞》、天津评剧院的《狗不理传奇》、沈阳评剧院的《疙瘩屯》、石家庄青年评剧团的《胡风汉月》、唐山市评剧团的《红龙泉》等6个剧目获优秀剧目奖,石家庄评剧院一团的《窦娥冤》、黑龙江评剧院的《血溅乌纱》、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的《冤家·亲家》等获优秀演出奖,《祥子与虎妞》等6台戏获得优秀编剧奖,《窦娥冤》等7台戏获得优秀音乐设计奖,宋丽、崔连润、刘秀荣、冯玉萍、袁淑梅等22人获得优秀表演奖。

                        (来源:中国戏剧场)


剧目介绍:

  祥子与虎妞、  胡风汉月、  狗不理传奇、  疙瘩屯、
  血溅乌纱、   红龙泉、   男妇女主任、  风流娘儿们、
  冤家·亲家、  窦娥冤、   银杏树下、   评剧交响音乐会


燕山神韵滦声水

——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述评

吉 水

  
  9月18日至9月24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评剧节在评剧的发源地唐山市隆重举行,中国评剧院的《祥子与虎妞》、天津评剧院的《狗不理传奇》、沈阳市评剧院的《疙瘩屯》、石家庄评剧院一团的《窦娥冤》、石家庄评剧院青年团的《胡风汉月》、黑龙江评剧院的《血溅乌纱》、唐山市评剧团的《红龙泉》、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的《男妇女主任》、锦州市评剧团的《风流娘儿们》、河北滦南县评剧团的《冤家、亲家》、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的《银杏树下》和吉林交响乐团的《评剧交响音乐会》等12台剧(节)目参加了演出,同时还举行了评剧学术研讨会、评剧票友大赛、评剧电影展映、“成兆才纪念馆”参观活动和第二届唐山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展演等,堪称中国评剧界的一次盛会。   9月18日晚,在唐山市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梅花奖获得者、中青年评剧艺术家袁淑梅、李秀云、宋丽、刘慧欣、崔莲润、刘萍、马淑华、谷文月、刘秀荣、曾昭娟以及优秀评剧演员刘立明、李忆霞、张俊玲、赵茹意、王冠丽、孙路阳等先后登台演唱,赢得了阵阵彩声,展现了评剧队伍的强大阵容。难得的是,老一辈评剧艺术家马泰、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洪影等也献上了自己的拿手曲目,让观众大饱耳福,把开幕式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开幕式结束后,美丽的礼花绽放夜空,数十万市民涌上街头争相观看,为艺术节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参加本届评剧节的大都是近年来的新创剧目。《祥子与虎妞》移植于深获好评的同名京剧而又有所变化,戏的重点放在了虎妞身上,并将虎妞难产改在明场处理,加重了悲剧的气氛;《狗不理传奇》津味十足,将天津名吃“狗不理”的故事演绎得起伏有致,妙趣横生,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演员的表演也极具功力;《疙瘩屯》是描写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塑造了一位思想解放、敢做敢当的“败家婆娘”的形象,去年曾荣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主演冯玉萍也因此获得“二度梅”,此次演出又有改进,效果极佳; 《窦娥冤》是根据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名剧改编的,形式传统,唱做吃重,主演袁淑梅以充沛的情感、优异的演唱、高难的技巧和细腻的表演,将窦娥的冤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胡风汉月》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着力描写蔡文姬和左贤王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胡汉一家的主题,视角新颖,开掘深入;《男妇女主任》则在大篷里营造了一个特异的戏剧空间,舞台简洁,调度灵活,人物生动,表演风趣,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恰似一幅稚拙清新的农村年画。其他剧目,或采撷于民间故事(《红龙泉》),或剪裁于现实生活(《冤家·亲家》,《银杏树下》),或改编于旧有剧目(《血溅乌纱》),或脱胎于外国名著(《风流娘儿们》),各有特色,精彩纷呈。最后,经过评议,《祥子与虎妞》等6台戏获得优秀剧目奖,《窦娥冤》等6台剧(节)目获得优秀演出奖,《样子与虎妞》等6台戏获得优秀编剧奖,《窦娥冤》等7台戏获得优秀音乐设计奖,袁淑梅等22人获得优秀表演奖。

  纵观本届评剧节,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强烈的历史感。作为对评剧近百年历史的一次总结和回顾,本届评剧节安排在唐山举行,并在评剧的主要发源地丰润、滦南进行演出,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让评剧回到故乡,回到培植它、滋养它、放飞它的土地上,反思一下它从哪里来、为什么来,又将到哪里去、怎么去,评剧的本体特征是什么,不能丢掉的是什么,家乡观众认可什么样的评剧,并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强化历史感,评剧节还特意安排了“成兆才纪念馆”参观活动,以便学习评剧前辈的创业精神,唤起一种建设性意识,并创造评剧发展的新局面。

  二、鲜明的时代性。评剧向来注重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无论在莲花落子时期、唐山落子时期、奉天落子时期还是在解放后,都出现过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功剧目,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啼笑姻缘》、《刘巧儿》、《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夺印》、《金沙江畔》等。可以说,正是由于评剧始终关注寻常百姓的生活,才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支持。此次评剧节,现代戏有《祥子与虎妞》、《疙瘩屯》、《男妇女主任》、《银杏树下》、《风流娘儿们》、《冤家·亲家》6台,新编历史剧有《胡风汉月》、《红龙泉》、《血溅乌纱》、《狗不理传奇》4台,传统戏有《窦娥冤》1台,说明剧目选择更偏重于现代戏,充分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

  三、平衡的生旦戏。在评剧里,旦角为主的戏较多,生角为主的戏较少,而本届评剧节却趋于平衡,不仅《男妇女主任》、《血溅乌纱》、《冤家·亲家》、《银杏树下》等生角为主的戏占了较大比例,在唱腔设计、人物塑造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胡风汉月》、《祥子与虎妞》等生旦并重的戏,更是塑造了像左贤王、祥子这样令人难忘的饱满有力的男性形象。在这些戏中,生角一改脸谱化的单层次创作程式,向内心层面的深度和表演形式的广度拓展空间,有力地推进了评剧行当的完整建构。   四、突出的话剧化。从本届评剧节可以看出,一些评剧剧目受话剧的影响很大,如《疙瘩屯》、《男妇女主任》、《狗不理传奇》,一方面,戏剧行动的节奏感显著增强,对白的分量明显加重,并注重在行动中展示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表现性格的多侧面丰富性;另一方面,中国戏曲假定性的特有魅力也被话剧的写实观念所消解,如《疙瘩屯》写实的舞美设计对戏曲表演写意性的压抑。这就陷入了自我保存和借鉴发展常常出现的既令人喜又令人忧的两难境地。独善其身是消极畏缩的表现,盲目趋同又是自我毁灭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把握好自我认同和选择吸纳的关系,防止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另外,本届评剧节有两点略显不足:第一,在鼓励新剧目创作的同时,传统剧目的继承与发展、普及与推广也是不应忽视的。作为首届评剧节,只在开幕式上举行一次名家名段的演出,显然是不够的。近百年的评剧艺术,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如果能集中展演几场流派拿手戏或经典折子戏,将评剧的面貌更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无疑能起到普及评剧、推动评剧的作用。第二,创作和演出是为了争奖还是为了观众,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不言自明的问题。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关键在于评奖机制。现有的评奖方式,既不设定最低演出场次,又没有观众投票,那么剧院只为争奖创作和演出就是难免的了。然而,戏剧评奖并不是为了奖励而奖励,而是为了鼓励那些有益于剧种发展、真正受到观众欢迎、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剧目。如果一个剧目没有得到观众认可和一定的票房价值,那就应该没有资格获得专业奖项。本届评剧节仍然袭用了现有的评奖机制,也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愿中国评剧之花在观众的土壤里深深扎根,灿烂地迎接新世纪,盛开并且美丽着。

                         (来源《中国戏剧》)

第二届评剧艺术节
背景资料

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从第二届开始正式更名为中国评剧艺术节。

  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唐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本届艺术节于2001年9月18日至9月24日在唐山举行,期间荟萃了来自全国13个院团的24台大戏。

  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全国评剧各风格流派艺术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展示评剧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推出新人新作,促进评剧艺术的繁荣与提高。

  总的办节思路是:总结借鉴首届评剧艺术节的经验,不断扩大唐山市做为评剧发源地的影响,提升唐山的文化形象,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在剧目选择上坚持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相结合;在演出安排上坚持全剧目演出、优秀折子戏演出与名家名段演出相结合;评奖演出、汇报演出和商业演出相结合;在运作方式上强化市场意识,使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第四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评剧节真正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还邀请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花淑兰、刘立明、崔连润、宋丽、刘秀荣、袁淑梅、马惠民、孙路阳等参加了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及多种形式的组台演出;组织各院团和表演艺术家到各县(市)区巡回演出;举办了第二届河北省评剧票友大赛。

  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的开幕式2001年9月18日在唐山市体育馆举行。演出演出场地设在燕山影剧院、西山口俱乐部、渤海影剧院和县(市)区企业的分剧场。闭幕式于9月24日在燕山影剧院举行。

  参赛和参演剧目有:中国评剧院的《红岩诗魂》、《李三娘》,天津评剧院的《三关明月》、《谢瑶环》,沈阳评剧院的《雪花飘飘》、《半把剪刀》,鞍山评剧团的《辽河湾》、《盗金砖》,河北省西柏坡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的《心灵的呼唤》、《花为媒》,石家庄评剧院一团的《西柏坡》、《三娘教子》,黑龙江评剧团的《半江清澈半江红》、《北国金曲评剧名段演唱会》,哈尔滨评剧院的《伯虎吟》、《乾隆韵事》,长春评剧院的《密建游宫》、《折子戏专场》,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评剧团的《三姓人家》、唐山市评剧团《嫦娥奔月》、《红丝错》,滦南兆才剧团的《大棚缘》、《杨三姐告状》、河北大厂评剧剧团的《戏曲小品专场》等。

(来源:中国戏剧场)                           

《 评剧的金秋

                    ——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剧目简评》

赵惠芬 贡淑芬


  在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全国2000多名戏剧工作者,13个评剧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了25台丰富多彩的评剧剧目,其中参评剧目12台。

  这次12台参评剧目的演出,呈现出评剧艺术创作上的新特点:发扬继承评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优秀传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表现时代变化和时代精神。参评剧目中现代戏占2/3,它们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天翻地覆巨大的变化,塑造了一大批新鲜活泼的新形象。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中,由黑龙江评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半江清澈半江红》在表现战争题材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它讲的是大家熟知的“八女投江”的故事,表现了以指导员冷云为代表的抗联女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努力张扬了她们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张扬了她们充满诗意的浪漫情怀。舞台表现语汇流畅自然、细腻生动。作者以非常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女战士们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并予以生动表现。通过编织缜密的细节,如一件红夹袄、一根红头绳,突现了女战士内心强烈的情感渴望。残酷的战争场面在剧中变成了一阵阵急骤的鼓声,这咚咚地鼓声,极具艺术力地渲染了战争的氛围,对战争不断摧残着美好、摧残着美好的心灵,作了更充分的表现。当她们圆满完成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却发现了弹尽粮绝,只剩了8个女战士。而她们面对的三面是敌背后是滔滔的乌斯浑河。为免被俘受辱,她们毅然决定投江。在这最后的时刻,一个最小的刚学会写字的女战士,给妈妈写了一封只有6个字的信:“妈妈,我不想死!”这6个字,由演员穿云裂帛地喊出,真是撼人心魄。那种强烈的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坦然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内在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房,也使剧作得到了哲理的美学的升腾。   中国评剧院演出的《红岩诗魂》,撷取红岩英雄壮烈斗争的一个侧面。气势恢弘的舞台呈现,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演出的《西柏坡》,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了普通西柏坡人的奉献牺牲精神。长春市双阳评剧团演出的《三姓人家》,表现了农家女柳文英被丈夫抛弃后,不向命运屈服,自强自立,勇敢追求新生活的故事。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团演出的《心灵的呼唤》,通过下岗职工姜大龙一家的曲折故事,揭露了邪教害人的本质。鞍山市戏曲剧院演出的《辽河湾》则表现了《选举法》的实行给广大农民带来的观念与思想的变化。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演出的《大棚缘》,颂扬了韩月芝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沈阳评剧院演出的《雪花飘飘》,以深沉细致的笔触,通过评剧艺人冰雪花的经历,反映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评剧艺人的生活,似一首献给评剧艺术的哀婉的颂歌。   这届评剧节参评的有3台新编历史剧和1台神话故事剧,在题材的开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特色,展示了评剧艺术工作者在题材开掘上的努力。

  天津评剧院的历史故事剧《三关明月》,从新的角度重新演绎杨家将的故事,突出了反战的主题,着力塑造了两位深明大义的巾帼将领佘太君和肖太后的感人形象。长春评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密建游宫》,以春秋时期群雄争霸为背景,写出秦国公主吴香和楚平王及太子密建演绎出的一出惨烈而震撼人心的大悲剧。哈尔滨评剧院的《伯虎吟》,表现了江南才子唐伯虎历尽坎坷磨难的境遇,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由唐山市评剧团演出的《嫦娥奔月》是这次参演剧目中惟一的一出神话戏。剧作家另出机纾,重新构架,使这个故事焕发出新光彩。

  赵德平和他的大厂评剧团在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剧目生产、剧团管理和走向市场上,他们不仅是评剧界也是整个文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这次在闭幕式上,他们示范演出了《随礼》等5个小品,曾在大篷中为老百姓演出了千场以上,受到了热烈欢迎。   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虽然已经落下帷幕,而它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却是多方面的。我们欣喜地看到,评剧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像一棵亭亭而立小树一样,和其他姐妹艺术一起,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上比肩而立,它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艺术形式,活泼俏丽的风格特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各姐妹艺术的长期影响和互相借鉴中,拓展了艺术表现手段。所以,它在表现现代生活上,更有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新世纪,一定会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人民,一定会有更多的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出现在舞台上。                      (来源《中国文化报》)


《辽宁评剧艺术再次名震全国》


在日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评剧节上,我省的两台大戏《雪花飘飘》、《辽河湾》同时荣获金奖,包揽了本届评剧节的三分之一“金牌”,从而使辽宁评剧艺术再次名震全国。日前,本报记者对两台获奖剧目的编导进行了专访,请看——  载誉归来话创新

  在“首届中国评剧节”上,我省的参赛剧目《疙瘩屯》曾一鸣惊人、独领风骚。此番我省创作演出的两台评剧《雪花飘飘》与《辽河湾》再次吸引了评委与观众的目光,双双夺金。令人瞩目的是,这两台评剧风格迥异,却有着同样强烈的艺术魅力。目前,这两台大戏正在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中隆重上演。人们发现,评剧—这一在辽宁蓬勃发展起来的古老剧种,如今正洋溢着鲜明、浓烈的新韵味。那么,这种新韵味从何而来呢?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两台评剧的编导李维鲁。

  让音乐起舞

《雪花飘飘》是一曲近代评剧艺人的人生悲歌;而《辽河湾》是一出具有辽南风情的轻喜剧。前者是沈阳评剧院酝酿了多年的大戏;后者是鞍山戏曲剧院精心打造的剧目。不过,走进剧场的观众都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戏曲音乐太生动了!“粉墨登场唱古今,情中你我是戏魂……”《雪花飘飘》中荡气回肠、旋律优美的开场曲,就在瞬间感染了全场观众。李维鲁导演说:“对音乐的崭新处理是评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两出戏里,我给评剧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导演在《雪花飘飘》中大胆借鉴了昆曲艺术的精华,将雅韵幽幽的昆曲融入了该剧中大起大落的抒情唱段,令人耳目一新。在反映辽南农村民主生活的《辽河湾》中,辽南戏柔和的旋律也恰到好处地融入了高昂激越的评剧唱腔中。同时,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雪花飘飘》与《辽河湾》的评剧音乐节奏也明显加快,配器也相应进行了调整。这些微妙的创新之处,使得评剧音乐更加饱满,更具戏剧张力。   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绘声绘色地表达一个故事,并通过这个故事启发人、教育人,就要充分调动有效的表现手段,紧紧抓住观众。《雪花飘飘》与《辽河湾》上演时,音乐就在评剧中起舞,而观众则在音乐中感悟戏剧。

  让评剧个性化

  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戏曲的确美不胜收,但过于程式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戏曲本身的魅力。李维鲁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给观众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要赋予戏剧生命不止一种风格。”

  张扬戏剧的个性已不是一个新提法,但在评剧中加以实践却充满了新意。“第二届中国评剧节”的一位评委这样说:“我们评选优秀剧目的标准有很多重,其中,有没有独特的舞台艺术语言是很重要的一条。《雪花飘飘》与《辽河湾》鲜明、独特的风格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评剧《雪花飘飘》首次将目光投向评剧本身的发展演进,编导在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之后,又聚焦二三十年代的沈阳北市场,因为这里是评剧前身—奉天落子的繁荣之地。《雪花飘飘》从选材到唱腔设计到舞美设计,都凸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该剧以昔日沈阳北市场的巨幅白描图作为舞台背景,夸张而浓烈。李维鲁导演说:“一出耐看的戏剧,要让道具活起来,让灯光也会说话!”

  现代评剧《辽河湾》则围绕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展开故事。编导摒弃了以往现实题材评剧的沉重感,赋予了《辽河湾》简洁、明快、流畅的风格。舞美设计相应地呈现出了剪纸化风格。浓郁的辽南乡土风情、巧妙的情节设计使观众很快入戏。现场观众对该剧的评价是:亲切、质朴、生活化。李维鲁导演认为,评剧生活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戏曲界专家则说:“戏剧创作不深入生活,就很难诞生精品!没有个性魅力,就没有生命力!”(王臻青)

(来源《辽宁日报》)

==================================================================================================

分社简介联系方式广告服务招聘信息意见反馈  
copyright (c) 2000 hebxinhua.org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新华网河北频道